相关内容列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理工结合、兼有文管 的多学科、综合性重点大学,1958年创办于北京,首任校长由中 科院院长郭沫若兼任。建校后,科学院贯彻“全院办校、所系结 合”的办学方针,学校倡导“勤奋学习、理实交融、红专并进” 的优良校风,得以迅速成长。1970年初迁至安徽省合肥市。1978 年以后,学校提出并实施一系列改革开放措施,在教育战线的拨 乱反正中率先迈出了一大步,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经过国家“ 七五”、“八五”期间的重点建设,很快发展成为我国高质量人 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邓小平同志曾称赞:“科 技大学办得较好,年轻人才较多。”1995年底,学校成为首批进 行国家“211工程”15所高校之一, “九五”期间将继续得到国 家重点支持。1996年8月,学校“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报告又顺利通过专家论证,标志着学校的“211 工程”建设进入 了以项目实施为重点的实质性建设阶段。   现任名誉校长是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教授,校长是中共中央 候补委员、物理学家汤洪高教授,党委书记是微波专家余翔林教 授,中国科学院还成立了以周光召院长为主任的科大校长顾问委 员会。学校设有研究生院(合肥、北京)、理学院、管理学院、 高技术学院、高等研究院(合肥)、商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 院和成人教育学院等8个学院、19个系和少年班,50 个本科专业 及其方向、47个硕士点、26个博士点,并在8个学科20 个专业中 设置了博士后流动站,具备培养学士、硕士、博士的完整教育体 系。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凝聚态物理、固体力学等14个学科为 国家和中科院级重点学科,数学、力学和物理学3 个学科为国家 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已建成同步辐射、火灾 科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结构分析研究、认知科学、内耗与固 体缺陷3个中国科学院开放实验室等一批重点科研机构。   全校现有教职工3400人,其中教师1800人,教师中有中国科 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6人,博士生导师155人,教授265人, 副教授593人;中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80%以上, 他们锐意进 取,充满朝气和活力。   现有在校学生7730人,其中博士生395人,硕士生1226 人( 包括委培硕士生311人),本科生5013人,专科生1096人。此外, 各类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学学生4500余人。每年招收的本科生入 学成绩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   校园总面积113公顷(1692亩),现有建筑面积40 多万平方 米,拥有一大批教学、科研所需的先进仪器设备,仪器设备固定 资产2.7亿元。图书馆藏书110万册。   学校坚持科学与技术、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 视基础课教学,培养学生宽厚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现代实验 技能和科研能力;同时注意加强创新精神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主 动迎接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挑战,学生不仅在科技文化知识方 面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而且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竞争意识、 合作精神等方面全面发展。继学校成为国家教委大学生文化素质 教育试点单位之一,学校每年都要举行“人文艺术系列讲座”, 以期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全面素质。毕业生一般具有基础理论扎 实、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高、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能力强、 后劲足等优势。如在历年全国高校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学生成 绩均名列榜首。三十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了近30000名毕业生, 毕业生中85%以上成为我国教育、科研、工业、经济、管理等部 门岗位上的骨干;有的已成为国际知名学者,有的走上了重要领 导岗位;有的以科技专家的身份进入科技实业界,在各自岗位上 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较大的贡献。最近几年, 毕业生在满足中科院需要的同时,也面向全国,大批优秀毕业生 进入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大中型企业、公司,受到普遍欢迎和好评。 此外,约有3000名毕业生在国外工作或学习,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和开展科学研究,是学 术思想活跃、 学科比较齐全、 国内外有影响的重要科研基地。 1978年以来,共取得重大科研成果751项,其中达到国际水平240 余项,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励36项,院、省、部级奖380余项。 学校每年在国内外发表的科技论文及被引用情况一直在全国高校 中名列前茅,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内科研业绩最佳的四所高校之一。 国家在高校中建设的第一个大型科研工程——同步辐射实验室的 建成,是我国高科技领域中继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成功后的又一 重大成果,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95年,“国家同步辐 射加速器及实验站”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同步辐 射加速器二期工程”已列入“九五”期间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总 体规划。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内唯一以火灾机理为主要 研究对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近年 来,学校在保持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积极进行高技术跟踪,并 把主要研究力量转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调整了科研布局,发展了 与大庆油田、石化总公司、宝钢等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香港亿利达、 震雄集团、丹枫集团等著名企业的合作关系,科研和科技开发工 作不断发展。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1978年以来,与10 多个国家的3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交流协议,常年有 200多位外籍学者在校讲学或短期合作,杨振宁、李政道、 丁肇 中、李远哲等近100名世界著名科学家被聘为名誉博士、 名誉教 授和客座教授。学校坚持立足国内,面向世界,在国际交流中提 高水平,先后派出教师2000多人次赴20多个国家或地区进修学习, 许多学成回国的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岗位上担当了重任。   建校以来,学校锐意进取,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 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如创办少年班和全国第一个研究生院、 开办不分系科的试点班、设立主辅修制、试行“四二三分流培养 制”等。改革开放和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新形势给学校带来了新 的发展机遇。目前,学校正在进行学校历史上的第三次创业。学 校将继续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抓住机遇,解放思想,群策群 力,紧紧围绕实施“211工程”建设, 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中 心,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支撑,以加强和改进党建及思想政治工作为 保证,以改革促发展,进行结构性调整,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科 研水平、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争取到本世纪末,整体综合实力 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在21世纪初,把学校建成独具特色、国际著 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实现“创环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 宏伟目标! 专科专业设置 高分子材料 化学工程 外贸经济 能源工程 电子技术 环保与安全工程 物理实验技术 电化教育 电子机械 热利用与节能 金融与保险 光电子技术与应用 机电工程 办公自动化 无线电技术 生物技术 模具设计与制造 工业自动化 计算机系统管理技术 制冷与空调技术 市场营销 应用电子技术 电子技术与计算机应用 旅游经济管理 机械工程 旅游英语 本科专业设置 安全工程 经济法 会计学 保险 国民经济管理 编辑学 英语 数学 应用数学 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 统计与概率 运筹学 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及核技术 化学 应用化学 化学物理 生物学 地球化学 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理论与应用力学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 声学 材料化学 科技信息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机械电子工程 热能工程 电子工程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计算机软件 自动控制 管理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 基础数学 计算数学 固体物理 固体力学 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与专业 自然科学史(天文学史) 通信与电子系统 计算机软件 分子生物学 生物医学仪器及工程 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 信号电路与系统 运筹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大气物理学 生物物理学 固体力学 流体力学 爆炸理论及应用 机械制造 工程热物理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自动控制 应用数学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 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和指导老师 基础数学 龚升(教授) 曾肯成(教授) 彭家贵(教授) 冯克勤(教授) 陆洪文(教授) 李尚志(教授) 刘嘉荃(教授) 陆鸣臬(教授) 裴定一(教授) 史济怀(教授) 熊金城(教授) 徐森林(教授) 计算数学 常庚哲(教授) 冯玉瑜(教授) 应用数学 李翊神(教授) 程艺(教授) 戴宗铎(教授) 李乔(教授) 田畴(教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陈希孺(教授) 殷涌泉(教授) 赵林城(教授) 理论物理 阮图南(教授) 李炳安(研究员) 刘耀阳(教授) 陆光祖(教授) 赵保恒(研究员) 侯伯元(教授) 闫沐霖(教授) 范洪义(教授) 顾雁(教授) 原子核物理 梅镇岳(教授) 杨衍明(教授) 徐克尊(教授) 等离子体物理 项志遴(教授) 俞昌旋(教授) 凝聚态物理 管惟炎(教授) 洪朝生(研究员) 龙期威(教授) 钱临照(教授) 吴杭生(教授) 吴自勤(教授) 李名复(研究员) 任尚元(教授) 张裕恒(教授) 方容川(教授) 陈兆甲(教授) 汪克林(教授) 光学 霍裕平(教授) 刘颂豪(教授) 郭光灿(教授) 李福利(教授) 分析化学 赵贵文(教授) 张懋森(教授) 袁倬斌(教授)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 马兴孝(教授) 辛厚文(教授) 放射化学 杨承宗(教授) 张曼维(教授) 天体物理 刘永镇(教授) 王水(教授) 张家铝(教授) 周又元(教授) 邓祖淦(教授) 胡友秋(教授) 李中元(教授) 卢炬甫(教授) 褚耀泉(教授) 固体地球物理学 郭自强(教授) 徐果明(教授) 石耀霖(教授) 周蕙兰(教授) 生物物理学 陈霖(教授) 寿天德(教授) 分子生物学 徐洵(教授) 施蕴渝(教授) 自然科学史(物理学史) 钱临照(教授) 固体力学 黄茂光(教授) 伍小平(教授) 王礼立(教授) 李永池(教授) 吴长春(教授) 周光泉(教授) 流体力学 童秉纲(教授) 韩肇元(教授) 孔祥言(教授) 尹协远(教授) 庄礼贤(教授) 工程热物理 葛新石(教授) 范维澄(教授) 信号与信息处理 沈兰荪(教授) 刘政凯(教授)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钱景仁(教授) 徐善驾(教授) 计算机软件 冯玉琳(教授) 陈国良(教授) 加速器物理及应用 何多慧(研究员) 裴元吉(研究员) 通讯方式:   邮编:230026 传真: 电传: 电话:3602184 电报挂号: 交通路线   主管部门: 中国科学院   校舍面积: 38.26万平方米 图书馆藏书: 97万册 在校人数: 学生总数: 8472 专科生: 1259 本科生: 3855 函授夜大生: 2448 硕士生: 777 博士生: 133 教师总数: 1162 教授: 126 副教授: 303 讲师: 371 教员: 262 助教: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