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上海交通大学位于上海徐家汇华山路1954号。这里是上海市
区西南部的商业、文化中心。上海正在兴建的地铁,在徐家汇设
有一站。
  上海交通大学是国家教育委员会直属的以理科为基础、工科
为重点,兼有管理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全国重点大学,面向全
国招生。素有“起点高,基础厚,要求严,重实践”的优良教学
传统和“爱国、民主、科学”的革命传统,长期以来,形成了“
实心实力、求实学,务实业”的优良学风。目前的学科,理、工、
文、管理门类较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
都名列国内同类高等院校前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这所古老学府的前身是创建于1896年在徐家汇现址的南洋公
学。它是在中国当时“废科举,兴学堂,努力学习西方”的时代
潮流推动下,利用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1903年以后,学校
从开办初期培养“从政人才”逐渐发展成为“求实学,务实业”
的工科大学。在我国高等院校中首创了电机系,为中国机电工业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21年定名为交通大学。此后,学校多次变
革,校名亦有过更改,直至1937年恢复交通大学校名沿用至今。
  1949年,学校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对系科设置和教学工
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955年,国务院决定交通大学迁校西安,1957年分设为交通
大学西安部分和上海部分,实行统一领导,至1959年两部分独立
建校,分别称为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
  交通大学早在20年代即提倡“求实学,务实业”的学风,逐
渐形成了录取新生标准高,对学生要求严格,数、理、化基础扎
实,注重实践、实习的优良办学传统。毕业生中涌现了如蔡锷、
邹韬奋、陆定一、钱学森、江泽民等一批出类拔萃的社会活动家、
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和一批为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而捐躯的优
秀儿女。
  自1896年至1949年的53年中,交通大学共培养了本、专科生
5540人、研究生36人。1949年至1966年的17年中,上海交通大学
培养了本科生9000余人,研究生101人。10 年“文革”中学校倍
受摧残,校园荒废。1973年恢复招生,教学秩序迅速恢复,1976
年至1990年共培养本科生33700名。这13 年培养的学生约为建国
前53年培养的学生数的6倍多。
  1979年开始,学校进行全面的管理体制改革。1985年,学校
被列为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开辟了闵行新技区,使学校规模得
到了很大的发展。到1990年的10年中,校园面积从40公顷扩展到
160公顷;建筑面积从23万平方米猛增到58万平方米; 学校的仪
器设备固定资产从3 700万上升到16000万元;在校学生由5000名
增加到13000名;正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从83位发展到1450位。
  1984年以来,学校调整、改进和发展了机械、电机、造船、
动力机械等基础雄厚的老学科,发展了海洋工程、能源工程、计
算机科学、大规模集成电路、光纤通讯、导波光学、生物技术等
新兴学科,恢复和重建了一批理科专业、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专
业。取得了学科建设的显著成绩。现在建有研究生院、管理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电力学院和27个系、45个专业、32个研究所、 8
个跨系学科委员会、92个实验室,并有71个硕士点、31个博士点、
4个博士后流动站。有64位博士生指导教师,其中6位中国科学院
学部委员。
  近10年来,学校大力倡导教学改革,大面积采用因材施教的
学分制、选修制、导师制。1982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百里挑一的
优异生选拔考试,对其进行重点培养。1985年开始,实行部分优
秀本科毕业生免试直升研究生制度;开办了免试招收部分优秀高
中毕业生提前入学、学习大学课程的试点班;试办了少年班,招
收智力超常的少年进入大学本科学习;对本科毕业生的分配进行
改革,先是“学生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考核录用”,后
来进一步实行“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的办法,为拔尖人才脱颖
而出创造了条件。1985、1987、1989年连续三届京、津、沪高校
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生物理竞赛中,上海交大学生几乎囊括了全部
一、二、三等奖。全国试点进行的机制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全面
评估也均名列前茅。
  学校在国家高科技攻关,基础研究和面向经济建设三个层次
的科学研究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科技合作面越来越广,已同全
国21个省、市近2000个企业、部门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每年承
担科技攻关课题1400余项,科研经费在10年中翻了3番, 连年突
破3000万元。1985年以来,连续5 年都获得国家重大科技进步一
等奖。这在全国高等学校中是不多见的。近5 年获得国家级科技
成果总数、科研经费总额都居全国高校前列。1978年以来完成科
研项目1500余项,先后获得国家和有关部、委、省、市重大科技
成果奖300多项,其中一等奖6项。其中的“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
机辅助解剖系统”在我国微电子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性成果,具有
国际先进水平; “船舶无首支架纵向下水新工艺”, 已在我国
200余艘大型船舶下水时采用,大量缩短下水周期, 节约下水费
用;“肾结石体外粉碎机”集高电压、计算机、图象处理、机械
工程和医疗技术为一体,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医疗部门推广应用,
效果很好。上海交大和有关单位合作设计研制的深潜救生艇试航
成功,填补了我国深潜技术和深潜救生技术的空白,使我国深潜
艇的研制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在机器人、复合材料、磁记录、
光纤通讯、模具CAD、生物技术、 陶瓷绝热发动机等方面均取得
了一批重大成果。学校还与经济部门或工矿企业组建了一批技术
研究机构、横向联合企业,推进了科研——教学——生产的结合,
开辟了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新渠道。随着科学研究的开展,
写出了大批学术论文。1987、1988年发表的论文数皆居工科大学
的前列。1988年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最多的前10人中,上
海交大占了3名。1990年又在国外发表论文340篇,国内发表1305
篇。
  上海交大已形成了“教育、科研两个中心”,92个实验室是
它们的坚实基地。目前正在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工程实验
室,主体工程已竣工。还有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基复合材
料实验室、区域光纤通讯技术实验室、振动冲击噪声实验室将分
期建成并向国内外开放,为科学研究服务。校园里有国内大学中
规模最大的现代化图书馆——包兆龙图书馆, 其建筑面积达到
2600平方米,共有2400个阅览座位,藏书已达 140 万册, 期刊
4000余种,并与美国DIALOG情报中心建立了直接检索情报资料的
通道。采用了美国LC—MARC光盘编目技术,建立了汉西文兼容的
文献数据库,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初具规模,正日益发挥它的现代
化功能,该馆在闵行校区的分馆,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 1992
年建成。
  上海交通大学现在建立了一支实力雄厚的第二代学科带头人
梯队,第三代学科带头人的梯队也日臻完善。据1991年初的统计,
全校2536名教师中有教授250名,副教授854名,博士生指导教师
64名,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6名,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及学科
评议组成员9名,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4人。目前
50岁以下的教授有17名,其中40岁以下的7名,年龄最小的34岁。
45岁以下的副教授70名,其中30岁以下的5人。
  上海交通大学现在已与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法国、
苏联、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共31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
关系,已有1700余位国外专家、学者到校讲学,学校延聘了50余
位国际知名教授、专家出任名誉教授和顾问教授。学校派遣出国
学习、进修、考察、讲学、参加国际会议的也分别超过1000人次,
学校的国际影响日益扩大。

专科专业设置

汽车维修及检测技术 涉外秘书

本科专业设置

工业工程 广播电视新闻 国际金融 会计学 人力资源管理 房地产经营管理 经济法 思想政治教育 英语 文化艺术事业管理 应用数学 应用物理学 应用化学 生物技术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 铸造 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 焊接工艺及设备 机械设计及制造 船舶工程 热力发动机 流体传动及控制 工业设计 精密仪器 检测技术及仪器仪表 热能工程 制冷与低温技术 核工程 电机电器及其控制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工业自动化 电子工程 应用电子技术 计算机及应用 自动控制 通信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建筑学 建筑工程 海岸与海洋工程 交通运输 工程力学 管理工程 技术经济 工业外贸 宾馆管理

国家重点学科

振动·冲击·噪声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热力涡轮机械 通信与电子系统 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 船舶结构力学 船舶流体力学

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与专业

船舶设计制造 船舶结构力学 船舶流体力学 反应堆工程和反应堆安全 船舶动力装置 振动·冲击·噪声 工程热物理 内燃机 热力涡轮机械 低温工程 热能工程 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 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 工业自动化 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 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科学理论 通信与电子系统 信号·电路与系统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半导体物理与器件 信号与信息处理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 电机 高电压工程 工业电子技术及电磁测量 理论电工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复合材料 铸造 压力加工 焊接 机械学 机械制造 液压传动及气动 工程机械 机电控制及自动化 应用数学 基础数学 精密机械仪器 生物医学仪器及工程 陀螺导航设备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理论物理 固体物理 光学 半导体物理与半导体器件物理 一般力学 固体力学 流体力学 生物力学 环境化学工程 应用电化学 高分子材料 电工材料及绝缘技术 工业管理工程 运筹学 技术经济 工业外贸 系统工程 语文学与应用语言(英语)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思想政治教育 结构工程 分子生物学 电子材料与元件 计算机器件与设备

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和指导老师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杨惠中(教授)
理论物理
蔡建华□(教授) 许伯威(教授) 尤峻汉(教授)
凝聚态物理
方俊鑫□(教授) 顾世洧(教授) 郑杭(教授)
光学
陈益新(教授) 张幼文(教授)
一般力学
刘延柱(教授) 洪嘉振(教授)
固体力学
罗祖道(教授) 汤任基(教授)
流体力学
何友声(教授)
机械学
黄步玉(教授) 董勋(教授) 王成焘(教授) 邹慧君(教授)
机械制造
贝季瑶(教授) 薛秉源(教授) 蔡建国(教授) 严隽琪(教授)
流体传动及控制
陆元章(教授) 钟廷修(教授) 陈兆能(教授)
工程机械
范祖尧(教授) 张惠侨(教授) 胡宗武(教授)
振动、冲击、噪声
骆振黄(教授) 朱物华(教授) 严济宽(教授) 徐敏(教授) 陈之炎(教授) 史习智(教授)
生物医学工程及仪器
王鸿樟(教授) 庄天戈(教授)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林栋??(教授) 胡赓祥(教授) 蔡炳初(教授) 潘健生(教授) 吴建生(教授)
高分子材料
徐翔铭(教授) 漆宗能(研究员) 张隐西(教授) 周持兴(教授)
复合材料
吴人洁(教授) 徐祥铭(教授) 李贤淦(教授) 张国定(教授)
金属塑性加工
阮雪榆(教授) 张质良(教授)
工程热物理
杨世铭(教授) 毕浩然(教授)
内燃机
李渤仲(教授) 顾宏中(教授) 邬静川(教授)
热力叶轮机械
王兆华(教授) 翁史烈(教授) 钟芳源(教授) 傅志方(教授) 吴铭岚(教授)
制冷及低温工程
尉迟斌(教授) 陈芝久(教授)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黄家裕(教授) 陈陈(教授)
通信与电子系统
张煦(教授) 顾福年(教授) 戚飞虎(教授) 诸鸿文(教授)
电路与系统
陈鸿彬(教授) 林争辉(教授)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林宗琦(教授) 李征帆(教授)
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
张钟俊(教授) 吴智铭(教授) 邵惠鹤(教授) 席裕庚(教授) 韩正之(教授) 施颂椒(教授) 许晓鸣(教授)
系统工程
王浣尘(教授) 吴健中(教授)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
李介谷(教授) 施鹏飞(教授) 余松煜(教授)
计算机软件
孙永强(教授) 陆汝占(教授)
管理工程
黄洁纲(教授)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杨??(教授) 林杰人(教授) 朱继懋(教授) 汪希龄(教授) 秦士元(教授) 裘泳铭(教授)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
陈铁云(教授) 陆鑫森(教授) 桑国光□(教授) 陈伯真(教授) 张圣坤(教授)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
盛振邦(教授) 刘应中(教授) 王国强(教授) 黄祥鹿(教授) 缪国平(教授)
惯性技术及其导航设备
陆恺(教授)

通讯方式:

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

邮编:200030

传真:

电传:33262JIASHCN

电话:62821369

电报挂号:2513

交通路线

市内113、72、48、76、44路公共汽车和26、15 路电
车在学校附近设有停车站。

主管部门:

国家教育委员会

校舍面积:

61.75万平方米

图书馆藏书:

174.41万册

在校人数:

学生总数: 14068
专科生: 1324
本科生: 9702
函授夜大生: 1405
硕士生: 1411
博士生: 226

教师总数: 1809
教授: 234
副教授: 584
讲师: 593
教员: 70
助教: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