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在南京召开了一次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280多位心理学工作者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交流探讨。他们认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它属于青春期人群普遍存在的“成长的烦恼”,但其表现又明显高于全国青年组,学校和社会应给以足够的重视。
据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桑志芹教授分析,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对新环境的适应问题、对学习的承受力、对挫折的承受力、性的问题、生活中的情绪化程度等等,这些大都是青春期人群所常遇到的心理健康问题,属于“成长的烦恼”。但由于大学生文化层次较高,自我关注和人生目标的定位较高,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高于全国青年组。桑教授从南京大学多年来的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认为17%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此次交流会上,由于各个院校提供的研究报告采样不同,得出的结论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有的认为3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针对特殊的人群(如专业院校、女生、部队院校等),也是正常的。由于此次交流会没有出具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报告,一般认为南京大学这样的综合性院校的调查结果更具全国意义。
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是正常的,它与人们常说的“精神病”等心理疾病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社会和学校大可不必谈“虎”色变。桑教授介绍说,一般说来,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分为常态、轻度(心理健康问题)和病态三种。我国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还是以常态为主,表现为活泼开朗、精力充沛、人生有意义等。但就是这类人群,也偶尔有点小情绪,这也是正常的。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针对的是中间约占17%的有轻度健康问题的人群。她说,近几年来,各大学都开设了不少心理学课程,多达10多门,有条件的学校还开办了心理咨询门诊,有的学校从大学生走进校门就为他们建立了心理档案,总的说,心理咨询工作已经从原先的事后发展到事前,从补救式变化成发展式。这是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一个很大的飞跃。
针对每年总有极少数大学生心理病态的个案,有的甚至酿成人生悲剧,这位研究专家指出,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人群,出现极个别病态的个案,从百分比上看是正常的,但对教育工作者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她呼吁学校和社会能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和创造交流、锻炼和广泛接触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任何封闭和溺爱都不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