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兰州大学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兰州大学是一所古老而又正在发展中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
面向全国招生和分配。她坐落在丝绸之路上的古城兰州市东部,
校园绿树成荫,幽静雅致,人称“兰大花园”。
  兰州大学始创于1909年(宣统元年),当时将给官吏讲授吏
法的法政馆改为法政学堂,有学员 152 人, 这是学校的雏型。
1913年于此成立了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设政治经济本科和预
料,法律别科。校长蔡大愚为同盟会员,提倡新思想,师生思想
活跃。图书、仪器等教学设备也有了增加。18年后,1928年2月,
改法政专门学校为“兰州中山大学”,设文学、法律、教育3 个
系与国文、艺术两个专修科。后因国内限用“中山”校名,1930
年改为“甘肃大学”,1931年教育部又令更名为“甘肃省立甘肃
学院”,设文史系,政治经济系、银行会计系和医学、农学、政
治、人事管理4个专修科。1944 年又更名为“国立甘肃学院”至
1946年。从中山大学到甘肃学院的18年中,专业设置、招生人数
均有增加,培养了一批毕业生,对改变甘肃落后面貌和提高甘肃
文化水平起了积极作用。1946年8月,用“国立兰州大学”校名。
当时校园在城西萃英门内,占地面积约16公顷。设有文理学院、
法学院、医学院、兽医学院等4院12个系,教师106人(教授47人,
副教授16人)。1947年,兽医学院独立,院系调整为文、理、法、
医4个学院,学校进一步发展完善,走上了正规大学的轨道。 但
是,因兰州地处僻远,交通十分闭塞等因,至1949年解放时,学
校虽有4院15个系,却只有690名学生,176位教师,校舍不足3万
平方米,不少还是年久失修的土木结构平房,教学设备也很简陋。
  但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国内革命形势发展和抗日战争爆发,
学校的学生运动一直风起云涌,不少学生参加抗日救亡团体。校
内也建立了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学生响应全国学生“反饥饿、
反内战、反迫害”运动,1949年还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反剥削、反
迫害斗争,取得了省政府停发300 万银无“建设公债”的胜利。
党组织在斗争中也有了发展,创办进步刊物《雷雨》,宣传革命
思想,还组织不少进步学生奔赴延安参加了革命队伍。在敌人的
血腥镇压中,陈仙洲、程万里、魏郁等7 名中共党员和进步青年
为迎接兰州的解放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校园中矗立的“烈士亭”
成了同学们凭吊先烈,继承光荣传统的课堂。
  1949年8月兰州解放,用兰州大学校名, 揭开了学校发展的
新的一页。经过解放初期的院系调整,至1954年,兰州大学成了
一所教育部直属的文理科综合性大学。1955年校址也从旧址迁入
了在坟滩上建起的新校园。根据当时教育部对大学专业布点的蓝
图,相继从沿海高校或回国留学人员中调了一批知名学者到校任
教。到1966年时,学校有9个系、20个专业,教师672 人, 学生
3000人,并有35名专职科研人员。10年动乱,不仅打断了这良好
的发展势头,而且给学校带来空前浩劫,使学校蒙受了很大损失,
停止招生达5年之久。
  1976年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在近10年中又取得了
飞速发展,走上了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和“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方针,在坚持改革开
放的道路上,学校首先调整了专业设置,在保持原有基础学科优
势的基础上,增设了一批直接服务于社会的应用性文理、技术学
科或专业,建立了一批科研所和中心。学校现已有本科22个系、
39个专业,43个硕士学位授予学科和14个博士学科点,30位博士
导师。形成了以研究生培养为重点,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并有
夜大、函授、专修科等学历教育和短训班、岗位培训非学历教育
相结合的成人教育的多层次办学新格局。学校由原来的文理科综
合大学发展成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应
用科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1990——1991学年度,在校学生
达到了8634人(本科生5620人、专科生380人,硕士研究生609人,
博士生93人,成人教育学院2312人)。还有2 个博士后流动站接
受中外学者来站工作或者学习。
  学校狠抓教学改革,实行学分制,同时采用主辅修制和双学
位制,以快出入才。还建立了主干基础课制度,每年分批进行教
学质量评估,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根据反馈信息,精减或压
缩了一些原有课程、课时,增加交叉学科、边缘学科选修课,注
重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养,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和适应能力。这些
措施的采取,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在前几年全国重点大学参加
的化学、物理学科出国留学考试中,先后取得了5 次个人总分第
一名的好成绩,1990年,化学基础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
析化学、物理化学)等3 门主干基础课及本科教学改革与管理获
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兰州大学在发展中,教师队伍也成长很快,尤其近10年中,
中青年教师已超过教师队伍的半数,学校把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作
为重点来抓。现在全校1351名教师中(专职科研编制51 0名),
有教授(研究员)9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380名,学部委员 2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4人。 一批中青年教师
已成了学术带头人或学科骨干,最年轻的副教授只有27岁。近年
来学校派往国外访问或进修的342名教师, 已回国者都在岗位上
发挥带头作用,已初步形成了年龄配备合理,学科组成适当的形
成梯队的教师队伍。
  在科学研究方面,兰州大学除保持基础理论优势外,很注意
发挥地方特色,形成新的优势。现有已建成和在建设中的国家重
点实验室2个,研究所10个,研究中心4个,研究室14个,几年来
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1982年至1988年,理科发表论文4932
篇,获省级以上成果奖78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及科技进步成果奖
各5项;文科发表论文3449篇,出专著278部,获省级以上奖 118
项。据有关方面对《SCI》(科学引文索引)、《ISR》(科学评
论索引)和《ISTP》(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的统计,兰州大学
1983——1986年期间和1988年在世界著名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篇数
都在全国(包括台湾)高等院校的20名之内,居教委属综合性大
学的5-7位之间。在有机化学、西北人口、西北史地、冰川学、
大气科学、植物抗性生理、生态学、西北开发、黄土高原综合治
理以及中子发生器研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优势,
改革开放中,学校还聘请了1100余人次国外专家到校讲学(长期
专家65人),聘请34名国外专家任学校名誉或客座教授,使不少
学科、专业受益。学校还先后派代表团赴美、日、加拿大、德、
英、波、匈等国及香港地区访问,与14所院校有校际交流协议,
与30多所院校有学术协作和交流关系,并先后成功地举办了“国
际自由基化学学术讨论会”、“第一届国际核物理前沿问题讨论”
、“第十一届霍普金斯粒子理论现代问题讨论”等5 次国际学术
会议。与美国西北大学、德国鲁尔大学及柏林自由大学的合作研
究还在进行之中。
  解放40年来,兰州大学已培养毕业生2万余人, 正在祖国各
条战线上发挥着作用;并为2 3个省市400多所高校培训教师1400
多名,近年来举办“县长培训班”使甘肃省400 余名县级干部学
习了现代管理等新知识,还有2000多人参加了各类短训班。
  兰州大学近60公顷校园中的27万多平方米的建筑,都是解放
后兴建的,7760平方米的图书馆楼,在剔除陈旧书及教材复本之
后仍有140余万册藏书,每系都还有一个相当规模的资料室; 学
校有82个实验室,1个分析测试中心,1个计算中心,各类仪器设
备产值达5100多万元;1个新的文科小区正在兴建之中, 这一切
都为在本世纪末把兰州大学办成学生近万人的教学、科研两个中
心准备着良好的物质条件。

专科专业设置

秘书学 对外关系经济贸易 图书馆学

本科专业设置

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 哲学 马克思主义基础 经济学 国民经济管理 统计学 国际贸易 会计学 市场营销 旅游管理 法学 社会学 行政管理学 汉语言文学 英语 俄语 新闻学 广告学 历史学 世界历史 图书馆学 数学 应用数学 计算数学及其应用软件 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及核技术 化学 应用化学 生物学 生物化学 生物技术 地质学 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与城乡区域规划 气象学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理论与应用力学 无线电物理学 电子学与信息系统 材料物理 材料化学 环境学 生态学 科技信息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计算机及应用 计算机软件

国家重点学科

有机化学 生态学

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与专业

中国哲学 政治经济学 外国经济史 企业管理 经济法 民族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现代汉语 英语语言文学 史学史 历史文献学(敦煌学) 专门史(中国土地制度史) 中国近现代史 世界近现代史 世界地区史·国别史 基础数学 计算数学 应用数学 理论物理 原子核物理 凝聚态物理 无线电物理 无线电电子学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放射化学 高分子化学 自然地理学 天气动力学 古生物学及地层学 植物学 植物生理学 动物学 生物物理学 细胞生物学 生态学 固体力学 材料物理 岩土力学 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学 经济地理学 大气环境 半导体器材与微电子学

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和指导老师

民族学
杨建新(教授) 周伟洲(教授)
基础数学
陈庆益(教授) 陈文??(教授) 郭聿琦(教授) 余庆余(教授)
理论物理
段一士(教授) 汪志诚(教授)
原子核物理
王顺金(教授) 郑志豪(教授) 刘兆远(教授)
凝聚态物理
杨正(教授) 陈光华(教授) 王天民(教授)
无机化学
高仕杨(研究员) 谭民裕(教授) 史启祯(教授) 杨汝栋(教授)
分析化学
胡之德(教授) 力虎林(教授)
有机化学
陈耀祖(教授) 黄文魁□(教授) 刘有成(教授) 朱子清□(教授) 金道森(研究员) 李裕林(教授) 贾忠建(教授) 刘中立(教授) 潘鑫复(研究员)
自然地理学
李吉均(教授) 艾南山(教授)
天气动力学
丑纪范(教授) 汤懋苍(教授)
植物生理学
吕忠恕□(教授) 梁厚果(教授)
细胞生物学
郑国??(教授) 贾敬芬(教授) 郑荣梁(教授)
生态学
陈庆诚(教授) 赵松岭(教授) 王勋陵(教授)
固体力学
叶开沅(教授) 程昌钧(教授) 朱正佑(教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胡恒觉(教授)
草原科学
任继周(教授) 胡自治(教授) 许鹏(教授) 符义坤(教授) 刘世贵(教授)
动物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谢铮铭(教授)
兽医产科学
陈北亨(教授)
教学论
李秉德(教授) 李定仁(教授)


通讯方式:

 

邮编:730000

传真:8485076

电传:

电话:8912126

电报挂号:6580

交通路线

在火车站乘1、7、10路公共汽车在盘旋路下车即
可。

主管部门:

国家教育委员会

 

校舍面积:

32万平方米

图书馆藏书:

171万册

在校人数:

学生总数: 10197
专科生: 919
本科生: 5702
函授夜大生: 2900
外国留学生: 17
硕士生: 527
博士生: 132

教师总数: 1300
教授: 133
副教授: 349
讲师: 466
教员: 39
助教: 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