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1-22

  32%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存在心理问题。这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极盛对北京市两万多名中学生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

  近年来,王教授对北京市30多所中学、500多个教学班的两万多名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尽快改变这种状况。据王教授的调查,中学生中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占28%,中度的占3.9%,重度的占0.1%。

  王教授根据当代中学生的具体情况,编制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分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平衡性等10个问题对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见表格。

  强迫症状、人际交往困难(人际关系敏感)、情绪低沉(抑郁)、紧张不安(焦虑)等都与学生的学习紧张、压力过大有关。

  王教授说,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对学习影响非常大。他举例说,有的学生有强迫症状,明知自己不该做的事,却不由自主地去做;明知自己一道题已经做过了,但还是强迫自己一次次去做,一次次去检查,这大大影响了学习效率,严重的甚至只能退学。王教授同时指出,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涵;没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很难适应21世纪的激烈竞争。

  王教授说,学生有心理问题也不要看得太重,因为大部分是轻度问题,经过适当的调节是可以恢复过来的;即使是严重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学的一些方法,也是可以调整好的。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要足够重视,又不能大惊小怪,重要的是早发现、早注意,改变不良的心理状况。

  关于中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纠正,王教授谈了几点看法。

  要正确认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不要忽冷忽热,一会儿天天考,一会儿又不考试了。经常考试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不考试,学生一点儿压力没有,缺少心理锻炼,也不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不能适应竞争时代的需要。应该科学地、有步骤地探索素质教育的方法。

  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应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提高应试能力,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使中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没有压力,而是有一种兴趣、追求、愿望。压力适当、注重考前心理调节,心态平稳,发挥充分等都能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这对学生将来高考、招聘乃至搞科研创新都有重要意义。

  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课,开办心理咨询室。对于心理问题,比如学生考试紧张等问题,可以采取适当的心理调节方法加以纠正。王教授近年研究出一套心理健康体操,就有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与精神病等等完全是两回事。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就像人有头疼感冒一样,很难避免,应该大大方方去看心理医生。不要因好面子,等到心理问题严重了才去看医生。

  王教授希望学生家长也能看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书。孩子发烧了,父母就着急地带孩子去医院,但当孩子情绪长期不好、脾气暴躁时,却很少有父母带他们去看心理医生。家长应当注意孩子是否有不好的心理苗头,及时发现问题,及早纠正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