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条被班上的同学拾到,“蓓蓓写情书”的事在同学中不胫而走,纸条最后被上交到班主任老师手中。班主任老师不禁大吃一惊。放学后,班主任把蓓蓓留了下来,把那张纸条贴在蓓蓓的记事本上,让蓓蓓带回去给家长看,并让家长第二天到学校来。蓓蓓感到事态不妙,她把本子上的纸条悄悄撕了下来。回到家里,没有告诉任何人。
第二天放学时,姥姥去学校接蓓蓓,左等右等不见影儿,蓓蓓的同学嚷嚷着说:“蓓蓓写情书被老师留下了!”姥姥急忙找到老师,才知道事情的经过。班主任老师很生气地对蓓蓓姥姥说: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呢?怎能干出这样的事呢?她认为,事情严重,家长应该好好管一管。
刚刚出差回来的蓓蓓妈妈说,知道这事时很生气也很吃惊,但对于该怎么和9岁的女儿谈这件事,她觉得很棘手,说轻了不是说重了也不是,毕竟女儿才9岁。
记者就蓓蓓妈妈的问题请教了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邹鸿教授。
邹教授说,从生理发育特点来看,女孩子一般比男孩子发育成熟得早,对于情绪情感一类的体验更加敏感。其实像蓓蓓这么小的女孩有“写情书”这样的举动,更多是一种无意识的摹仿行为。现代社会的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相反大量影视、音像、图书制品中的情爱镜头或描写对这些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刺激,他们对此的反映和接受能力超乎成人的预料,但不要把它看成会吞没孩子的洪水猛兽,关键在于老师和家长怎么教育和引导。
邹鸿说,对于蓓蓓包括班上其他学生,老师和家长一定不要让孩子们认为这是一种很肮脏、很见不得人的丑事,而是要对他们说男女同学之间有好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可以像和其他同学一样来往,不用非通过写纸条来表达。在这种情况面前,家长和老师不要如临大敌,严加训斥,搞得孩子抬不起头来,反而加重他的好奇心和逆反心理。
邹教授认为,目前我们的青春期教育还很不到位,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只是停留在口头上、书本中,一介入具体事情,学校和家长往往方寸大乱,对孩子的教育又回复到传统思路和做法上来。邹教授说,老师和家长多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多留些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是很有必要的。(注:文中女孩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