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我为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的报道感到不安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1999-12-01

  今年5月我的那篇《大学生不是心理疾病的高危人群》在“青春热线”发表以后,接到不少反馈,其中一位研究生的话很有代表性。她说,尽管以前她认为自己没有心理病,但一想到报上那些关于大学生心理疾病率高达百分之十几的报道,她就担心自己没准哪天也会成为那当中的一员,“看了这篇文章,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最近,我又陆续见到一些有关青少年心理问题严重的报道,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我感到很不安,担心这类笼统的测量结果会给学生及家长造成消极的暗示。要知道,来自于公众知之不多却十分关注领域内的权威者的暗示,是很容易产生影响的。一个总被认为有病的群体,是很有可能被诱发出真正的问题的。

  目前在世界很有影响的家庭心理治疗流派,倡导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尽量不给精神病人下疾病的诊断,这样不仅可以避免诊断可能给病人及家属的消极暗示作用,而且有助于病人以正常人自居从而负责任地遵守正常人的行为准则。

  真正的心理治疗尚且如此重视激发病人的积极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难道不更应该如此?我们实在应该把精力更多地用在发现并发掘当代青少年的内在资源而非问题上。

  说到各种比例较高的调查数据,笼统地看,似乎青少年的问题确实很严重,但若确切了解这些数据的内涵,也许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有位曾对本校学生进行了长达10年心理测查的大学老师,这样解释他的数据:真正有精神障碍的学生为0.8%,有心理问题的占6%,还有10%强的学生只是因一般的适应问题而产生负性情绪。如此看来,青年学生的问题根本就没有那么严重。

  其实,每个年龄段都有自己的适应问题,适应期间情绪波动大完全是正常现象,是与环境磨合时必须付出的代价。因此,完全可以把这10%归入到那83%的正常学生中去,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对学生及家长的消极暗示作用,而且也有助于我们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取向。也就是说,是以93%的学生为主,还是以极少数学生为主?换言之,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问题取向,还是发展取向?

  关注问题不是不重要,但是,教育不是医疗,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性需要并为满足其做出切实有效的努力。如果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只放在防(心理)病甚至治病上,那么不仅是本末倒置,而且是越俎代庖了。

  对此,我个人就曾有过这样的教训。好多年前,我也曾采取过问题取向的教育目标,结果学生反映说,虽然这门课很长知识,但是上课的心情一直很压抑,似乎到处都是心理病人,给人一种危机四伏的感觉。

  这是我最初警觉自己的教育取向问题,从那以后我作了许多尝试,直到确立了一种能满足学生发展性需要的模式。

  目前有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报道,对教师同样可能有消极影响。心理学上有一个“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待会影响教育效果。如果我们的老师都接受17%或者30%这种笼统的说法,大家把注意力放在“问题”、“病态”上,很有可能对某些学生产生偏见,从而影响他们的发展。而预防心理疾病,其实是心理健康教育最低层次的目标,它的更高一级的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的幸福感,最终发掘出生命潜能,迈向自我实现。因此,我们应该为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而非避免问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