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是以焦虑、恐惧、自闭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我封闭,不敢交友、害怕社交;有社交的欲望而得不到满足,由此而产生焦虑、孤独;不敢面对挫折,由此而逃避现实,觉得只有躲在没人的地方才安全。
据周绍辉介绍,和以往相比,近阶段“社交恐惧症”除了患者人数增加外,还有往小龄化发展的趋势,有不少甚至是学龄前儿童。今年3月,该中心接待了一位年仅5岁的患者,据其父母介绍,孩子在家是“小霸王”,什么都敢说敢做,却偏偏不敢去幼儿园,一到学校,不是哭泣就是一个人低着头坐在角落,不敢与别的小朋友玩耍、交谈。
“社交恐惧症”患者常常十分痛苦,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周某原来在内地开解放车,后调到海南某车队。因为车队开的都是进口车,周某怕自己开不好,又不敢问别人,于是千方百计找借口不去开车。慢慢发展到不敢上班,每次都要姐姐送去,但姐姐一走,他又马上溜出办公室,一个人躲在没人的地方骂自己。有一次,姐姐来接他,屋里没看到人,最后找来找去,发现为了逃避上班,一米七几的他竟然蜷缩着躲在墙角柜里。姐姐伤心失望之余,狠狠打了他一耳光,他也觉得自己对不起人,没有勇气再活下去,于是决定上吊自杀。在最后的一刻,求生的本能使他没有最终走上这条路。在万般无奈之下,他终于走进了治疗中心的大门。
对于预防和治疗青少年的“社交恐惧症”,周绍辉和有关教育专家提出了以下建议:
第一,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社交恐惧症”的产生,绝大部分与父母的不恰当教育有关。父母过分溺爱娇纵孩子,在家里总是让孩子有求必应,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经不起任何挫折,以及父母过分严厉,不让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造成这种疾病的主要根源。父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与人和谐交往的意识,是有效预防“社交恐惧症”的关键。
第二,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首先有必要开设心理学课程,教育孩子在遇到问题时该怎么处理。同时给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社交活动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锻炼,而不是把所有的机会都只给予那些班干部和尖子生。如搞活动,主持人不是一个学生当,而是所有学生轮流当,当班干部也轮流来,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这样就能增强学生与人交往的信心。
第三,万一得了“社交恐惧症”,应该尽快就医,只要加以心理治疗和适当的药物治疗,绝大部分患者是可以康复的。像上面提到的周某,经过2个月的住院治疗后,已基本恢复健康,不仅可以正常上班,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不久前他代表单位到北京参加卡拉OK大赛,还得了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