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丰子恺与仁民爱物传统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丰子恺与仁民爱物传统 


襁负其子

 


    近年来,丰子恺先生的《护生画集》流传日广,在香港、台湾和大陆都有新版本印行。这部《护生画集》共有六册,是一套极好的爱护自然爱护动物的“教本”。这部画集,以最广大的同情和最朴实的中国白描画法画就,凝聚了丰氏大半生的心血,特别是第六册,在“文革”时期所画,周遭是那样野蛮残酷的环境,就更显出人性的尊严与仁爱的广大。台湾作家席慕容说,在这一册里,“一个佛教徒的温和慈悲的心肠显现到了极点,一个艺术家热烈天真的胸怀到了最后最高的境界”。丰子恺说“护生则护心”,爱护生命也是为了爱护人心,唤起人心,使人对动物的一点点残忍心不至于扩而大之。 

 丰子恺起意画护生画,缘于佛教的大慈悲心,也出于对良师李叔同的敬重。从1928年到1974年,在差不多五十年的时间里,不管世事如何改变,处境如何艰难,每隔十年,丰子恺就绘成一集《护生画集》,以为对弘一法师(李叔同)寿辰的纪念。其画幅数与师长的年龄相同,可是,这期间,弘一法师已于1942年圆寂,丰子恺仍尊照法师的遗嘱,发愿画到第六集百幅画为止,可以见出丰子恺重言诺、尊师长的厚道古风。参与出版画集的广洽法师说,“丰居士一生得力于良师之指导,而终生服膺,临难不渝,为常人所莫及。而其尊师重道之精诚,更为今世所罕见。”其实,丰子恺的这种品质与他所信仰的佛教和所秉承的文化传统实相符合。这只是显现了他性情敦厚的一面而已。


  在丰子恺的胸怀里,天地化生的一切,譬如一只狗、一头羊、一条黄鳝,甚或一株草、一蓬花,都有可赞的生命,都与自然相和谐,不可以随意创伤毁坏。他相信“众生平等,皆具佛性”。这是他看人看世界的基本起点。《护生画集》中有“众生”画,题为“是亦众生,与我体同,应起悲心,怜彼昏蒙,普劝世人,放生戒杀,不食其肉,乃谓爱物。”这是佛家劝人为善的常话,也是中国传统社会道德教诲的重要部分。只是,丰子恺所作的,与传统的劝善书又大不相同。比如另有一幅画,名为“平等”,画中一狗端坐于右,一人坐于左,双手托腮,人狗对望,题记取宋代诗人黄庭坚诗,曰:“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种性,只是别形躯。”这样的诗画,极好地表达了一种众生平等的态度,而这又不仅是丰子恺或黄庭坚个人的信仰,而是一脉相通的文化传统。佛家把世间万物,不分贵贱大小,都看作平等造物,都给予悲悯怜惜,自然地加以关爱。这种对待生命万物的平等观,既是一种宗教观,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民间社会,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在传统社会,吃斋念佛者很多(今天,人们简单地把吃斋念佛看作“迷信”是不对的。其实,所谓吃斋念佛者,就是吃素而信仰佛教的人士,我看不出这有什么不好),而戒杀生、众生平等、轮回等信念,也与中国民间既有的敬惜自然、不可暴殄天物等道理一样,成为维持一般生活秩序的重要思想资源。这也是为什么佛教这种彻底体现人性的仁慈与恻隐的宗教,能够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特别契合,并发展出灿烂的大乘佛教的重要原因。原来,中国的儒学、道学也是最讲究仁义的。


  中国的传统社会可说完全地浸淫在儒、释、道三家相融合的传统中。除了佛家外,对民间社会影响最深的要数儒家和道家的学说。这一点在丰子恺的护生画中也有丰富的表现,因为他的画最多取材于佛教故事之外,正是儒、道传统和中国的民间智慧。《护生画集》中有“天地好生”图,题记引宋代大儒朱熹的一段话:“天地别无勾当,只以生物为心。如此看来,天地全是一团生意,覆载万物。人若爱惜物命,也是替天行道的善事。”同一集中也有“老鸭造像”一幅,题字为“天地之大德曰生”。中国古人崇尚天道,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尚生”,所以把爱护生命看作天地间最大的德行。由此也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条根,就是仁爱、恻隐。孔子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仁者,爱人”、孟子说“仁,人心也”、“不忍人之心”。这种“仁”不仅是对人的,也是对自然万物的,所以有“忠恕体性”。所谓“忠恕体性”就是要设身处地为自然着想,体恤万物。孔子曾主张田猎应该由一年三季改为两季,以利动物繁育。而孟子见了待宰的牛,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不忍其觳觫”。仁心与悲悯是成就儒家学说的根本,仁在儒家学说中是最高的善。这个仁的学说最重要的特质就是热爱生命,肯定真正的平等精神。历代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都秉承这一仁爱哲学,并不断增益,使之成为传统社会生活中最富有人性的精神传统。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无论儒家的仁爱哲学,佛家的慈悲宗教,还是道家的和谐观念,都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日常生活的指导,是一种鲜活的社会生活经验,与黎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成为一种鲜活的文明存在方式。在传统社会,许多地方设有放生池或放生亭等,以利放生。在这些放生池边,往往还有官府竖立的石碑,以表彰放生的善行。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社会上下一致的仁慈一面。历代文人的笔记、诗歌,对此多有记述和赞颂,从中可以看到这个仁慈的传统是多么深厚。丰子恺的护生画集就大量引用这些笔记和诗歌,其中引用最多的除了唐宋诗词外,还有《虞愚书》、《虞初新志》、《人谱》、《俞曲园笔记》等等。画集第四集有赞美自然和谐景象的图画,图中有蜻蜓在湖上点水,有蝴蝶在花丛中飞舞,丰子恺引杜甫诗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为题,又引《松涛馆笔记》一段做解:“无故则不杀;非时则不杀;禽兽胎卵则不杀;鳞介细小则不杀。可生者使之生;当杀者不妄杀。”这一段话清楚地显示出传统社会对待杀生的一般观念。滥杀和无故伤生在追求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中显然是负面价值,是不合天道的。这段笔记相当真实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对待自然万物的同情态度。而这一同情的传统理念恰恰是历史悠久的中国文明能够在同一地域长久维持的重要原因。


  当然,即使我们说,仁爱是中国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也并不等于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只有仁爱,没有杀戮和野蛮对待自然之物的情形。只是,这个社会在正常情形下,是褒扬善待自然,善待生物的,对于野蛮杀戮动物则抱贬斥态度。同样是在护生画集第四册中,有“酷刑”画一幅,说在山西晋祠地方,有酒馆曰“驴香馆”,因其活割活烫驴子,顾客要买什么部位就活割什么部位,顾客吃肉时,“其驴尚未死绝”,因而声名远播。这种残酷之至的吃法,或许能吸引一些良知泯灭的饕餮客,但毕竟不代表这个社会所褒扬的价值。“乾隆辛丑年,长白巴公延三为山西方伯,将为首者论斩,其余俱边远充军,勒石永禁。”所谓“勒石永禁”就是立碑刻字,永远禁止这种野蛮吃驴的方法。官府介入,把这种野蛮行为视为犯罪、并处以极刑,这在世界历史上,恐怕也是少有的例子。把残忍虐待动物看作犯罪,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仁慈特性所赋予的道德正当性。可惜,在今天,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仁爱资源早已隐晦了甚至被丢弃了。当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我们反而失去了道德勇气来处理这类犯罪行为。


  这就是中国现代社会遇到的问题。在失去固有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困境中,人们也失去了创新与重建文明的能力。事实上,只要我们反观传统社会的实际生活,并向传统的思想里面寻找精神资源,一定会有丰富的收获,也一定会找到建构现代社会的有益的砖瓦材料。丰子恺的护生画集相当全面地展示了传统社会的富于人性和同情心,这是一个社会里最有价值的思想资源。画集记录了许多动物之间互爱互助的故事,也有许多义犬、义鹿、义猫甚至义鹅助人的故事,都非常感人。比如护生画集五集中有“犬护幼女”图,有“犬救煤晕”图,以及“为人负米”的犬,替主人复仇的马等等。这些传说并非虚妄,因为在传统社会里,人与动物相处密切,自然会发现动物的各种美善天性。动物自有情义,古人完全相信这一点。而今人却往往不能信赖动物、善待动物,这多半是因为今天的人们失去了古老的仁爱传统,心胸变得异常狭窄,连人也互不信任,何况动物呢。人的无所禁忌,无所敬畏,这是今天中国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动物的生存条件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只是,细究起来,这不仅是民族自戕的结果,也与西方技术文明在近代压迫中国文明,使得国人无所守持,反取西人“万物皆为人所用”的观念,有极大关系。


  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和民间智慧本来与爱护自然生态环境非常相合,因为古人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境界。宋人张载所标榜的“民胞物与”明确把天地万物作为人的道德关怀对象,使物我浑然一体。另一位宋明理学大家程明道不除窗前草竹,“欲常见造化生意”,也是敬重自然万物,崇尚和谐境界的好例。在这个混然一体的文化追求里面,同情和仁爱是根本之所在。这一传统延绵直至清末民处。在这样的文化气质中成长起来的丰子恺,心中自然充满着对万物的热爱与同情。这种温厚品性,使他能够体会自然万物的心意,哪怕一只小鸟、一丛毛竹。只是,他并不仅仅关怀自然之物,也热切地关怀人心道德。丰子恺常说“护生则护心”,爱护生命也是为了爱护人心,使人对动物的一点点残忍心不至于扩而大之。一部护生画集,正是一部同情和热爱生命的人性的写照。


  透过《护生画集》数百幅朴素的图画和所配的诗句、题记、故事,我们既能看到一个人的爱心,也能看到哺育和滋养这样一种伟大情怀的深厚悠久的文明传统,体悟到我们对自己的传统、对人类文明和未来的道德责任。这实在是一部值得介绍给全世界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人士的好书。这部图画书所展示的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的仁民爱物传统,也将极大地丰富今天正方兴未艾的绿色思想和绿色运动。这部书本身就是一部绿色思想和绿色生活的真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