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乘车的艺术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乘车的艺术

    既然冠以“公共”二字,自然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公共汽车实在是一种尴尬。中国号称“人口大国”,动辄的就:“中国不算没上户口本的也有十几亿,一人抄起半块砖头,三个人对付一个也能把美国平了。”好像美国的实力约等于若干车的砖头而已。但是我想挤车时这尴尬会一下子明晰了不少,这股豪气也就没了踪影摇身一变,成了:“怎么这么多人!到那里都是人!”
    人多时这种尴尬更是显而易见,满满噔噔一车人,活像一个铁壳罐头。而且,无论车里的人再多售票员也说:“往里走走!往里走走!中间还空着呢!”直到连车门都关不上了还欲罢不能,只恨不能在车后加一个挂斗。废了大劲,关上车门,罐头这才摇摇欲坠的开走。
    遇到这情形你只好苦练挤车的技术,一来,强身健体;二来,锻炼脸皮---脸皮薄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挤不到好位置的。挤车占座实在是一门技艺,根据观察能抢到座位的人归结出三大要素---“稳,准,狠”。先来说“稳”:首先要高瞻远瞩,只见汽车远远的开来,这就要做好准备,提前抢占有利地形。如果是空车,且车速甚慢则不妨紧随车门,只等车门一开后奋不顾身冲上车去,那还愁什么座位?不是“我想要怎样就是怎样,我要谁就是谁!”阿Q般的神气吗?第二是“准”这是更深层次一些了,因为只有做到“稳”后才可谈“准”,顾名思义“准”即是要看准机会,主要是关于洞察力的方面,先要看准同你挤车的人的体格是否健壮,要真正做到知己知彼。若是各个膘肥体壮则避免与其正面交锋,智夺巧取四两拨千斤。若是各个老弱病残,则大可不必担心了。中国有句老话“无毒不丈夫”此谓“恨”字的最佳诠释,管他什么敬老爱幼,管他什么女士优先?暂时忽略不计,只管挤进去即可,心软谦让是永远占不到便宜的。正好应了俗语:“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至理名言。
    若是实在没有座位,求其次也要争取到一个宽松的落足之处。除了要具备以上三条外,还需会挤。以溜边为上,一来空气清新;二来眼界开阔。实在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须久炼才可得一身黄花鱼的本领来。
    公共汽车上可见人生百态,可谓:包罗万有。暂且不提乘客,先说司机和售票员。前些年兴过一阵“学习李素利”可惜性质和“学习雷锋”基本相同。现在不兴了,售票员还是该怎么板着脸怎么板着脸,或是大喝一声:“买票了吗?你!”这一个倒装句分量十足,本来买了票,气势上也逊了三分。这尚且算好的,有一回,笔者坐车,见一辆空车停在路边,便上前必恭必敬的问道:
    “请问这车到XXX吗?”
    “不到”售票员回答道,并用白眼珠看了我一眼,听其声音好像从前天晚上就没吃饭,直到现在,但看那样子又不像。
    “那您知道什么车到吗?”
    不想这句话效果不同凡响,没等售票员开口,司机从抽烟的百忙之中抽出空来道:“下去等着去!!”
    一听就和售票员不同,明显没缺一顿饭,而且从其语气中带着悲愤,仿佛我家祖上欠他家祖上五百吊大钱至今尚未归还。此外还略带着饱食后便秘的不爽快,终于经我这一问而倾诉了满腔的哀怨,顿时神气了不少。
    无奈只得另寻它就了,但“这毕竟是少数罢”?不说也罢。
    乘车的人也各尽其态,梁实秋说中国人嗓门大,确实不是虚言。而且在公共场合中高谈阔论一向为天经地义之事实在没什么奇怪,而且见得国民的豪爽,所以在公车上亦是如此。也不乏抄起手机高谈阔论者,以示其底气之足,嗓门之大,手机之新款,往往还要摆个气壮山河的造型;还有一种人肢体语言丰富,指手划脚,动摇西晃;还有的占到座位的人,并不好好的坐着,一定要翘起“二郎腿”,或是不住的颤抖,令人疑心其犯了羊角疯?可是不像,他并不吐白沫。可见其已经进入了“旁若无人”的境界。还有“少数”?人像是长在了座位上,仿佛他是汽车装备的一部分,即使旁边站着一位白发老者,他仍能稳如泰山不为所动,其定力可见一斑。
    其实这车不坐也罢,卖辆自行车只要不被贼惦记上,就大可不必去操心挤车,这挤车的艺术也就如同虚设了。但是如果什么时候这乘车艺术对于乘车的人也如同虚设时,那也就天下太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