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我要一辈子对孩子们负责

作者(来源):校长室    发布时间:2006-03-23

“在4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他长期担任一年级语文、音乐课及班主任,最高只担任过一任五年级班主任。”

    显然,湖北宜昌当阳市井岗小学退休教师郑琦,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乡村教师。郑琦的乡亲们,桐树垭村口蹲着聊天的村民也同意这个说法。不过他们提出一个问题,用村民阮吉成的话说:“郑琦老师的确很平凡,但郑老师走在路上,有谁不敬重他,又有谁不主动和他打招呼呢?”

    ——永远的“孩子王”

    1958年,郑琦从当阳初级师范学校毕业。这个和雷锋同龄的年轻人主动提出,要到最艰苦的边远山区任教。18岁的他来到了当阳最偏远的陈垸乡王家(土加旁)小学,开始了他一生的事业。

    1963年春,郑琦调到当阳漳河小学。有一天,附近的几个孩子跑到学校的菜地揪蚕豆叶,校长赶来“抓贼”时发现菜地旁站着学校的一名少先队大队委员。校长激怒了,认为这名学生见到有人损坏公家财物没有制止,应当给予记大过处分。那个年代,这种处分可能跟随孩子一辈子。

    郑琦站出来表示反对:“孩子还小,有错可以批评教育,这么处分太重了!”校长不能容忍郑琦的顶撞。1964年11月,学校以“抗拒学校领导”为名,开除了郑球的公职,他回家当了农民。

    这一走就是15年。有人说他“不值”,郑琦却说:“我耽误的虽然有十几年,但学校的一个错误决定,会影响那个孩子一辈子。”

    1979年9月,郑琦被落实政策重上讲堂,一年后调到井岗小学。年过40的郑琦被任命负责学校少先队工作。他组建了“红领巾义务投递站”,几年间,“乡间小鸿雁”为乡亲们投递报刊信件2万多件;他先后建起9个校外“少年之家”,组织少先队员开展丰富多彩的创造性活动。1984年,郑琦被团中央、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1999年秋,郑琦离退休只剩1年时问。女儿、儿子都劝他和老伴到城里住,郑琦不愿去,他动员老伴和他一起留在农村:“住楼房,像是关在鸟笼子里,不舒服!”老伴知道丈夫打的什么主意:丈夫离不开孩子们,他想把耽误的15年在退休后找补回来。

    郑琦有个“大胆”的想法:建一个像城里那样的活动中心。为了实现这个梦,郑琦卖掉旧居,买下了桐树垭村水牛山下的一栋“连三间”农舍。老两口起早贪黑,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锹一锹地铲,一车一车地推,几天下来,手上磨得都是血泡——一共搬走了100多方土石,平整了800多平方米的场地。

    2000年10月,郑琦的“井岗小学校外辅导站”挂牌成立了。从此,那些双休日、节假日呆在家里的孩子们,那些家长因为工作忙无暇顾及的孩子们,都慢慢被吸引来了。他们在这里荡秋千、打球、下棋,在这里看书读报、学文化,在这里练书法、学画画、唱歌跳舞、种花植树。

    ——师爱无限

    1980年秋,郑琦到井岗小学工作。开学头一天,细心的郑琦发现,年级20多个学生的鞋子、裤腿全都湿淋淋的。放学后,他护送学生回家,途经瓦家河时,只见这些七八岁的孩子卷着裤子、提着鞋子,歪歪扭扭地行走在一排淹在水中的小石墩上。郑琦急忙跳进河中一个一个地将学生们背过河,20多个学生背下来,河水混着汗水,衣衫透湿!

    这一背就是三年。村民们心里不安了,他们发誓:不吃不喝也要为孩子们修一座桥!桥修好后,村民们称它为“尊师爱生桥”。

    郑琦“偏爱”自己的农村学生,他要让自己的学生拥有城里学生拥有的东西。有一天,几个孩子在宿舍里看到了一份《辅导员》杂志,封底是男孩子海军裤、女孩子荷叶边裙子的图片。郑琦对同学们说:“这是校服,我们乡下没见过,但城里的许多孩子都有。”孩子们羡慕地用手抚摸着美丽的图片,觉得那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揣着一个梦,郑琦带着同学们开垦山上的荒地,利用学校闲置的农田种水稻、种花生、点黄豆。丰收的季节到了,同学们挣了一大笔钱,郑琦高高兴兴地给他们量尺码,寄出汇款单。在其他农村小学还不知道校服是什么的时候,井岗小学的孩子们已经穿上了从北京订做的校服。

    许多年后,孩子们还记得,全校学生第一次穿上校服的那年“六一”儿童节,庆祝仪式格外庄严。晨曦里,郑琦老师戴着红领巾高呼:“准备着,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同学们用比平时大了无数倍的声音回答:“时刻准备着!”

20年后,已经成为当阳市东门小学音乐教师的杨静回忆说:“眼泪不知不觉就涌出了,这是一群农村孩子战胜自卑,实现梦想之后喜悦的泪。”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