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型课程是上海市二期课改课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程着眼于学生发展,学科发展,社会发展,重在体现学生个性特长,真正让课程适应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求。拓展型课程作为二期课改的一大亮点,该课程拓展了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关注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也向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也为教师提供了自我发展的舞台。
一、对“拓展型课程”的认识。
通过讲座让我对拓展型课程有了一次比较清晰的认识。这一课程不同于基础型课程的地方在于:基础型课程是由统一的教学内容,虽然教学的方法可以因人而异,但每个年龄段的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程度是相同的;而拓展型课程,是根据学校的特色或学生研究的兴趣制定的学习内容。这一课程应该更加体现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特别是“自主拓展课程”,更是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放在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上,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组织学习内容。
由于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在兴趣爱好上都有一些差异,在教学基础型课程的内容时就时常对于不同的方法的优劣存在不同的看法,有时也会有所争论。那么对于拓展的内容,就更不可能做到人人欢迎。那么拓展的内容由谁来定?教师认为值得一拓的内容,不一定就是学生感兴趣的,一部分学生感兴趣的是不是就是大家要研究的内容?还是拓展时让学生自由选择内容,如果是这样又如何管理这些拓展,使之不会中途夭折?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也产生了一连串的问题。
我认为既然是为学生个性发展而开设的课程,就应该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多考虑,真正从学生需要和兴趣入手,不要把它变成流于形式的拓展。
二、“拓展型课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师无论是在拓展型课程的开发之初,还是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皆居于主导地位,是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关键资源。拓展型课程的开发对教师的自身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自己执教的学科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而且还要有主教学科外的知识或其它方面的特长。有时甚至还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及时地展开学习,利用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让自己比学生研究得更深更多。但不得不承认教师原先的知识优越感,在拓展型课程中可能会受到挑战。学生有各方面兴趣的发展要求,但教师知识再多也不可能满足所有学生的拓展要求。只有有了一定的文化底蕴,有了畅通的学习渠道,那么教师在拓展型课程中就能发挥更好的主导作用。
但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过程如果没有课程时间的保障,那么拓展就会失去支柱。课表上如果没有这一节课的安排,那么拓展就不会进展顺利。更有可能使拓展的过程不扎实,做的只是一些表面“文章”,只是为了把任务完成,而不是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来考虑实施拓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有很好的统筹时间的能力,在繁忙的知识学习中合理“放”好拓展课程的位置。
拓展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要把这看作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既然学生需要发展,教师就要创造一切条件,其中也包括教师利用其它途径增加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
三、完善自己,让自己更适应二期课改的拓展要求。
课程专家钟启泉认为:“教师即课程”这句简单而又深刻的话语对于我们教师参与拓展课程的建设具有鲜明的启示。作为教师,完善自己是不停需要做的事。面对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他们的知识面的拓宽使我们有必要也不断自己的知识面。。而面对要求更高的拓展课程,教师的自我完善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了。否则与孩子的交流就会出现问题,当然也不会成为学生喜爱和信
拓展课程还必须发挥学校整体的团队精神,调动大家的智慧和能力,这样才能各自发挥各自的长处,使学校的拓展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不是每个老师带领各自的学生进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