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学习《孟二冬教授事迹》有感
许卓琼
在我的记忆中,至今还记得师大教学楼前那座陶行知老先生的雕塑,特别是上面雕刻的那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那时候的我并不能明白它的含义。心是什么?草是指什么?最近,当我学习了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孟二冬教授事迹后,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心”和“草”的内涵所在。为人师表品德高尚”. 胡锦涛同志亲自为他题的词也可以说是对他品格的高度概括。唐代先哲韩愈早就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说明,人民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文化知识,教授学业的光荣职责,同时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崇高理想的布道者,社会规范和价值的传递者。细细地翻阅了孟二冬教授事迹,“师德”这两个字,在孟教授的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金灿灿的人品,是师德大厦的坚实基础。大教育家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004年3月,为支援新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孟尔冬同志主动要求参加了北京大学对口支援石河子大学的教学工作。他非常珍惜支教的时光,努力把自己的全部知识奉献给石河子大学的师生们。在到石河子大学的第二周,他就出现严重的嗓子喑哑症状,尽管每天打针、吃药,他仍坚持上课。在师生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来到当地医院检查,医生根据病情作出了“禁声”的医嘱,但他第二天又强忍病痛站在了讲台上。
真挚的关爱,是师德大厦的擎天大柱。有人说,教育事业是关爱的事业,师爱是一切爱中最无私的爱。正式因为孟教授爱着他的学生,2004年4月26日,他在剧烈的咳嗽中,在同学们的掌声和感动中,坚持讲完《唐代文学》最后一节课,倒在讲台上,随后经医院诊断,他已患食管恶性肿瘤。
务实的作风和渊博的学识,是师德大厦的钢金铁骨。他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是他主动前往新疆支教并带病坚持工作;还有他甘坐板凳七年冷、辛勤笔耕100多万字,补正了一本注定不会引起轰动效应、不会发财的书:《登科记考》。当今时代,不但要专才,更呼唤着通才、复合型人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实现从“教书匠”向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跨越,才能使师德大厦坚不可摧,永葆青春和活力。
创新的能力和资源的利用,是师德大厦的添砖加瓦。对学生、对事业的热爱,孟教授不仅仅表现为勤勤恳恳,埋头苦干,更体现在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上。在讲课时经常是旁征博引,资料翔实,对很多有定论的东西提出质疑.这种严谨求实不墨守成规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让我们明白一点,学问学问就要多疑善。.孟教授经常提醒自己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争取学术创新,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业务精通、学识渊博、品德高尚”才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所需要的教师。最后,我想这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也是孟二冬教授一生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