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心理暗示特点,施以积极心理暗示
如果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他人的言语、表情、动作的影响,并在兴趣、爱好、情绪、态度或认识倾向性等方面产生了变化,他就是接受了心理暗示。一位教育家曾告诫我们:“教师的一句话可以成就一个天才,同时,也可以摧毁一个天才。”也就是说,接受积极的心理暗示,可能是使人增加力量、勇气、信心和快乐,进而增进正确行为的过程和效果;接受消极的心理暗示,可能是销蚀人的精神力量,使人气馁和抑郁,进而阻抑正确行为的过程和效果。
提起心理暗示的积极效应,人们自然会想到一个经典案例。马卡连柯的一个学生曾是“惯偷”,教育多次都不见效果。一次,马卡连柯把去银行为“工学团”取钱的紧急任务交给了他。开始他大吃一惊,随后异常兴奋,立即跑得大汗淋漓,把钱取了回来。此后他竟改掉了偷窃的习惯。马卡连柯正是采用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方法(我相信你),使自己的要求(让学生做一个正直的人)成为学生内心的需要,从而取得净化学生心灵的教育效果。
暗示的最大特点是语言的含蓄性、行为的示意性和环境的熏陶性。这些特点的奇妙之处就在于以不显山、不露水的方式,达到师生的心理相容,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掌握心理暗示技巧,发挥隐性教育功能
心理暗示的关键是“示”,即对学生的发展目标给予方向性的引导和启迪,促其领悟,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当然,做到这些并不容易,需要掌握一些心理暗示的技巧。
1.心理暗示的语言要含蓄性
暗示性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含蓄、幽默。用好语言暗示,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对学生要有深刻的了解,否则暗示就没有针对性;二是要掌握语言暗示的技巧。用于暗示的语言,应当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或含蓄幽默,或一语双关,或“顾左右而言他”。某班的小强平时写作业龙飞风舞,难以辨认,任课教师多次批评帮助也不见效。一次课代表把他的作业张贴出去,小强十分生气,立即把作业撕了下来。课代表把情况向班主任作了汇报。班主任走进教室的时候,小强的情绪有些紧张,好像已作好了挨批评的准备。可是,班主任却和蔼地说:“你们知道小强为什么把自己的作业撕掉吗?他是在为自己作业写得潦草而生气(暗示小强应该自责),撕下来正是为了把作业抄写工整(暗示小强应摆正心态、端正态度)。小强是能够写好作业的(暗示小强要努力写好),我们应当相信他。”小强听后惭愧地低下了头(取得了初步的暗示效果),可同学们的脸上却表现出将信将疑的样子。第二天,小强把一份抄得工工整整的作业重新贴在了“批评栏”内,并在作业下面写道:“请看我以后的实际行动吧!”看,暗示有多么大的“神力”。
2心理暗示的行为要有示意性
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在学生品德教育方面,教师的以身作则,教师的高尚人格魅力对学生而言,有时比语言暗示更有效。如:某班班主任一次次走进纸屑满地的教室,他没有训斥班干部,也没有严厉批评学生,而是一次次俯下身子捡起地上的纸屑,并将捡起的纸屑装进自己的手袋。没多久,教室里再也看不到废纸屑了。还有一位模范教师,他在中途接手一个高三班数学课教学任务时,听前任说这个班的学生有个特点,就是时间观念不强。于是,他每堂课总是赶在大部分学生到教室前进班,或坐在讲桌前批改作业,或背对着学生在黑板上抄习题。对迟到的学生似乎视而不见。如此坚持了一个月,迟到的学生逐渐减少,后来竟没人迟到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暗示的可接受性与暗示者的暗示对象之间的心理相容度成正比,心理暗示的效应与暗示者的权威性也是成正比。这就是说,越是人格高尚、学识渊博的教师,他们的行为所产生的心理暗示的效应越大。
3.心理暗示的环境要有熏陶性
暗示心理学的先驱伯恩海姆认为,凡是来自环境——地理、种族、家庭的刺激,都是对整个人的活动发生作用的酵素,因为它作用于人的心理。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等多种器官从多个方面、多种渠道影响着人们,这种立体化的信息途径决定了环境暗示的多维性和情境性。这里包括优美的物化环境的陶冶性和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的感化性。学生在无对抗状态中,能顺利接受环境的暗示信息。环境暗示是指客观存在的环境为受教育者所感知,从而使其产生相应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一定的心理品质和思想认识的教育方法。环境暗示是一种“无言之教”,需要教师依据教育任务,有意识地创设和利用以崇高情感为核心的心理环境和形象典型的物化环境,并通过组织以师生交往为核心的活动,来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融洽的氛围,使全体学生置身于其中,接受影响。影响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莫过于氛围,环境只有和氛围结合起来才能活起来,才能真正做到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让教室里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能发出积极的暗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