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宙斯的魔盒——逆反心理疏导

作者(来源):陆培军    发布时间:2007-11-26

老师严肃地告诫同学们,近期上映的电影是国家规定“儿童不宜看”的故事片,不准前往光顾。结果,大多数学生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甚至某些平时不爱看电影的人,也设法混进大人的队伍里看了这部影片。

    这种情况和古希腊里的一个神话很相似。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人类的全部罪恶。和其他孩子一样,潘多拉也是很好奇的,加上宙斯给她盒子时告诉她,绝对不要打开。正因为这样,潘多拉更想看盒子里的东西。她打开了盒子,结果人类的所有罪恶都跑到了人间。

    这个故事对徘徊在大人世界门口的中学生很有教育意义,由于你把“禁开的盒子”都一一打开,结果酿成了后悔不迭的灾祸。

    一个无线电修理工出门前交待儿子:“别去动那只稳压器。”当他回家时却发现稳压器已成为碎片,儿子被电击昏在地。实验室里,老师再三交待把硫酸与水混合时,应把水缓缓注入硫酸中,可是一个男生偏偏想看到相反的结果,于是一张漂亮的脸蛋被溅出的硫酸烧成一个个麻斑……

    如果说这类灾祸是大家立时可验的,还有些灾祸却是在不介意的情况下慢慢积累起来的。例如,本文开头说的“儿童不宜看”的电影,学生们的动因无非是好奇心和不甘承认自己是“儿童”所致。对大人来说,他们鉴别力强些,能把其中的糟粕、精华区别开来,对中学生来说,可就有点消化不良了。这类电影,老师不让看是对的。但是由于没有把道理讲清楚,而是采取简单的“隔离措施”,结果反倒增添了这类电影的神秘色彩。同学们想看这类电影的动困,即好奇心不但没有消除,反而进一步增加了,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无疑注入了“隐患”。

    这就是青少年特有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阈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产生的一种相反体验。通俗地说,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你说正,却使我产生一种负的感觉;你本来想叫我向东,我却偏偏产生一种向西的要求;你不许我这样做,倒反而使我增强了想这样做的欲望。

    逆反心理并非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通常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容易诱发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一是好奇心。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他们的猜疑、揣度、推测,以至不顾禁令地寻根究底或小作尝试。二是企图标新立异。中学生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上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中学生对社会的认同,不是简单地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态度,他们希望社会承认自己的价值和地位,因此,往往做事表现得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标新立异,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三是某些特异生活经历对心理模式的影响。例如,有同学爱踢足球,有时踢足球误了功课,父母一怒之下,收了他的足球,不许他以后再踢。于是他干脆逃学去参加“街道足球队”。还有,父母讨厌子女撒谎,见子女撒谎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毒打一顿,结果往往造成子女用撒谎来逃避惩罚。还有些中学生本来循规蹈矩,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性情大异,变得粗暴、多疑、怪僻。这种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热,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经常性地左右他的举止行为,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

    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刘XX系某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平时憨厚老实,从不占别人的小便宜,最忌“偷”字。一次借了同桌一支钢笔后忘记归还,与同桌发生了争执。偏偏劝架的班长说了一句玩笑话“窃笔不算偷”,触动了他的忌字,一拳打在班长的太阳穴上,将班长打成严重脑震荡。在整个事件的过程中,逆反心理产生了不可忽略的作用。这种讳忌一字,不肯通融的心理效应,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例子。

    逆反心理经常地、反复地呈现,就构成一种狭隘的心理定势,无论何时何地都与常理背道而驰。在表现形式上与富有创造性的行为颇有类似之处,因此具有逆反倾向的人常对此津津乐道,或在心理上为自己的怪异行径寻求“科学”根据。然而,逆反心理与创造性思维有本质的区别,它往往是孤陋寡闻、妄自尊大、偏执和头脑简单的产物。

    我们要积极地克服逆反思维习惯,这里有三条主要途径。

1、培养多向思维

    逆反心理之所以大行其道,往往是由于人们缺乏多渠道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我们的思想一旦被逆反心理所控制,视野就会变得狭隘,行为就会显得愚蠢,思想仅仅是在于“对着干”的轨道上盲目滑行。只要你冷静下来分析整个事端,就会发现,你所强烈反对的意见也许并非真理,但“对着干”起码说明你的思维和对方一样狭隘。因此,对总是怀有逆反心理的人来说,努力培养发散思维——宽容的思想和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助于你开阔思路,从偏执的习惯中超脱出来。

2、识别花招,莫上其当

    在现实生活中,执拗的逆反思维让我们吃够了苦头。实际上,有人正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思维模式伤天害理。黄色手抄本正在从秘密甬道通向严肃的课堂:地下录放室正播出连港台都禁放的录相;卖不出的商品正以相反的手法招徕顾客……国外有个烟草资本家,运了大量的“王冠牌”香烟到某城销售,结果销路久打不开。后来,他灵机一动,大做香烟广告。广告画得阴森恐怖,罗列抽烟的危害,只是在不显眼的地方注上一笔:“王冠牌香烟对学生也不例外”。一些学生看了广告,不由自主产生这样的想法:王冠牌香烟为什么专对学生不例外?看来得试一试。于是,一些大、中学生也偷抽起烟来,几天之内,王冠牌香烟便告脱销。利用逆反心理的花招尽管很巧妙,但是,只要我们提高警惕,善分析,还是可以识破的。

    最后,还有必要提醒老师们,在你们要求学生做什么时,应说明理由;同样的,要求学生不要做什么时,也必须说明理由。如果树上挂着一块“不要吃这些果子,已经喷洒了农药”的牌子,我们还有谁去摘吃呢?如果宙斯给潘多拉盒子,并嘱咐她不要打开时,说清盒子里装的是人类的全部罪过,潘多拉还会打开吗?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