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樱花园小学教师教学观摩活动之评课(九)

作者(来源):夏颖    发布时间:2007-03-28

评《认识几分之一》

一、找准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感悟数学

“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情景,”目前已为广大数学教师所接受。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儿童学习数学的本质是一种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分数起源于分,是人们在处理“分物品”的长期经验中形成的。教师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创设了一个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分匹萨饼,从分食品的过程中让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体验和感悟:一方面,在情景中产生“平均分”的需要,强调“平均分”乃分数的本质特征,其二,体验分物品的过程中由于总量的变化引起了每人得到的个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过程,自然引出分数。在着个过程中,没有人为灌输,学生们因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了积极探究的情感。教师不失时机地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一半可以怎样表示吗?请学生自己写,然后示范正确的书写方法,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二分之一的理解,营造了让学生乐于参与的开发的教学环境。

二、运用小组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

本课教师比较好地诠释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主动建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对二分之一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来感悟二分之一的具体含义:用一张长方形的纸,学生折法不同,所呈现出的这张纸的二分之一形状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但是在求异的同时也让学生适时地感悟,尽管折法不同,但折出的部分都是同一张纸的一半,因此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即所谓的“求同”。

三、注重提供学生互相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活动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以改变和完善自己的认知,同时,通过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反思自我的认识,从而达到发展个性的目的。本节课教师紧扣“平均分”这一重点内容,以其为主线让学生结合操作,初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几分之一”的意义,教师通过示范说,个别说,小组说,判断说等多种形式提供给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互动和自我表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在交流中得到同伴的肯定而获得快乐,因为自身的需要而产生了积极的学习情感,这也是我们教学的初衷所在。

由于教学内容是二期课改的教材,在学习除法时并没有出示过“平均分”的名词而是“等分”的名词,所以学生对于“平均分”略有不熟。教师可以在分食物时,接着学生的表述:把食物分成一人一半,就是平均分,再让学生多练习几次,这段时间可以稍放宽些,对学生后面的表述会起到很好的帮助。

  

 

                     夏颖

                                                                                                                                                  20073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52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