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在评价学生上表现出的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那些成体系的知识分隔成零零碎碎的考试题给学生做。这对于那些一般的基础知识来说有一定的巩固作用,但对于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则产生了很大的制约作用。正是由于这种做题式的考试教学,才使现在的教学陷入了题海之中不能自拔。为了做题应付高考,很多学校都提前结束课程,留下很长的一段时间复习做题。高考征题无异于为题海战术火上浇油。
    况且,绝大多数的应征试题是不可能用于高考的,只不过“借鉴了应征试题的创新思路”而已。
    “首批被审定的应征试题中只有7%的试题进入了题库,而真正能出现在高考试卷上更是寥寥无几。”仅此一点,就这样兴师动众,完全是得不偿失,而且还容易把教学进一步引向题海战术的窄路,这样的征题显然不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
    当然,就目前而言,高考还需要利用做题来考查学生的知识,但是,这种考查方式必须想办法把教学引出题海。要达到这个目的,只靠在出题技巧上兜圈子是不行的。
    比如,高考政治试题的辨析题,最初是非对即错式的,后来为了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就改成了附加条件式辨析题,就是既不能说错也不能说对,必须附加一定的条件才正确。这样一来,教学就得依此对学生加以训练,练到最后,学生说话都成一个模式,开口就是:“对这个观点要做辩证分析。”从一种简单的机械,演变成另一种复杂的机械。
    还有一点值得怀疑,既然这些题不用于高考,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呢?有没有结集出版的可能?如果哪儿都不用,岂不是像张艺谋网上选演员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