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紧张的临战气氛和来自老师、家长、社会等多方面的压力很容易使考生产生紧张、烦躁不安、精神恍惚、狂躁抑郁等症状。很多同学因无法消除紧张的情绪而感到害怕,其实只需要用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测量与研究所的郑日昌教授介绍说,高考前适度的紧张是一种学习的动力,它可以使人精神振奋地进入备考状态。很多家长总是不断地安慰考生“不要紧张”,事实上却适得其反,他们正是通过这种心理暗示增加了考生的压力。当心理状态不佳时,考生可以暂时停止学习,放松一下,有一些小窍门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深呼吸、绷紧肌肉然后放松、回忆美好的经历、想象大自然美景等。考前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学习之余可以去上网、爬山、聊天、听广播、看电视甚至蒙头大睡,这样既可以暂时转移注意力,也可以缓解大脑的缺氧状态,提高记忆力。对于考生正常的消遣活动家长不要过多干涉,但是要注意提醒考生不要过多地沉迷于娱乐中。
    克服自卑增强自信
    高考前夕,几次模拟考试过后一些平时学习不好的同学会感到悲观失望从而自暴自弃,甚至一些平时成绩还不错的人因为偶尔的考试失利就认为自己与大学无缘了,失去了奋斗的勇气。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云晓主任认为,高考考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为自己定的目标不合适。心理学研究表明,理想目标过低会造成成就动机不足,而目标过高会造成成就动机过分强烈,这两种动机状态都会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因此,考生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就是要认识自己,自知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每一个考生都要认真地分析自己的实际水平,从兴趣爱好出发来选择最适合的目标,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同时每一个考生都要学会容忍自己的缺点。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个人在学习上都会有优势和劣势,高考前夕,考生对于自己的缺点不要过多地自我责备。郑日昌教授建议,考生要多看、多说、多想自己的长处,特别是那些平时贪玩而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千万不要认为“一切都太晚了”就轻易放弃,这些人应该看到自己潜力大、后劲足、头脑灵活、身体素质好、承受挫折能力强等优势,努力地赶上去。
    创造良好家庭气氛
    心理专家认为,人们在社会中生活,需要有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如果他受到过多的关注,就会按照社会交换理论来想事情,认为这种过度的好是对他存在某种强烈的期望,是想得到另一种比较大的报偿,所以他会感到有更大的压力。因此,良好的家庭气氛的标准就是正常,学生和家长都要以平常心来面对高考,不要在家里总是谈论高考。一般来说,多数家长对孩子的关怀不是不够,而是过了头。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安心学习,在家里说话不敢大声,走路关门都小心翼翼,往年的“住宾馆热”和“吃营养品热”等现象都是家长过分保护式教养方式的表现,只会使得家庭气氛紧张而不利于考生调节心态。孙云晓主任指出,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过高,不停地督促孩子学习,施加压力,使得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容易和家长发生矛盾。家长不要过多地干涉考生的行为,而要让他们自己安排复习和休息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