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信息的来源,主要有3个方面: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教学大纲”)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简称“考试说明”),这是教学和考试的两个大纲,前者2000年出了“试验修订版”,后者每年作小的修订,这是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
    2.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有关当年考试的讲话,一般都发表在《中国考试》等一些正式刊物上。
    3.近3年的高考语文试题。
    对这3方面的材料,不能只是一般的看一看,而是要潜心地去研究、琢磨。研究、琢磨透了,新一年的高考试题的走向也就清楚了。而有些人不去很好地学习这些重要文件,却去听信社会误传的各种消息,使复习偏离正轨。
    其实,在各科“考试说明”中,语文学科是透明度最高的一科。2001年的“考试说明”中,有几点是十分明确的。考试内容有5大部分,与去年相比,新增加的只有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考查(此类题已停考了两年)。今年暂时不考的有:标点符号的使用,名言名句的背诵,文言的句式和常见应用文的写作4项。有变化的有两点:一是文言虚词的掌握,由原来的30个减少到20个;二是现代文阅读中原来的“阅读科技类文章”改为“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由此可见,2001年的这份语文试卷,在内容上与去年相比不会有多大改变。
    此外,语文“考试说明”还明确了考试的形式和试卷结构。全卷28道题,6道大题中的每道小题的内容和赋分都与去年的试卷相同。考生可以在十分明确的复习要求指导下进行复习,在最大限度上减少盲目性。
    根据高考试题的走向,新一年的语文试题,必将继续加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测试,尤其是对语言运用的考查。如词语的运用,特别强调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近义词的使用,不仅要注意词义的大小、轻重、范围、感情色彩等因素,还要注意它与前后词语的搭配;虚词的使用,则会进一步强调其在句子结构中的作用;成语的使用,不仅会测试它的基本意义,还会测试它的附加意义(如词语的感情色彩等)。在句子运用方面,则会进一步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辨析并修改病句;(2)扩展语句,压缩语段;(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4)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5)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的试题分值在整个试题中所占比例已达20%,计30分,这是由考试的选拔性质所决定的,考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解决的办法是:1.在平时的一切语言实践活动中,注意提高自己的语言使用能力。如写作时要消灭错别字,尽量减少病句;读报、听广播时要善于发现其语言使用不规范之处,因为高考试题中的一些错误事例都是从生活实践中选取的。2.按照“考试说明”的要求,作必要的分点复习和练习。
    文言文阅读已成为传统试题,除了在数量上略有减少外,其他方面可以说十分平稳。其考查内容是一段400来字的纪传性文字,记载古时某人的一件或几件事。其形式为6道客观性试题,其中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约2至3道,考查文言句子的一般为两道,考查文章内容的为1至2道。复习这一部分内容,建议分5步走:
    1.挑选学过的课文若干篇精读,最好能背诵10篇以上文章,尤其是一些纪传体的文章,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五人墓碑记》等,因为这些文章中几乎涵盖了应该掌握的基本的文言知识,同时也可以增强对古代汉语的语言感知能力,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2.分析研究“考试说明”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部分,结合高考试题弄清楚考点。
    3.整理有关文言文阅读知识,如文言实词的意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包括之、其、而、乃、以等20个常用的虚词)、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等。
    4.做近几年的高考文言文试题,实际体会这些试题的考点和难度,认真对待每一道小题,使自己心中有数。
    5.做模拟试题,进一步巩固知识,增强能力,为高考做好充分准备。做这些题时,还要善于分辨除了常规题之外,有一些题是属于高考试题中有失误的题,如2000年第13题“从句式的角度看”去判断短语结构,违背了高考的原则,复习时就不要去死抠不放,因为今后不可能再见到这类试题了。
    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也已成为高考语文试卷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试题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且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主要用来考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把握文中关键语句的能力,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和材料的能力,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的能力等。无疑,这样做能对中学语文教学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多年来这道大题的形式一直保留下来,今后肯定还将继续保留下去。提高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的能力,首先要具备最基础的语文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标点、修辞等;同时还需要有较强的读书能力和灵活的技巧,如确切认定语句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正确领会语句的表达意义及特定含义的能力、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把握分析作者的观点的能力等。
    现代社会科学文章和文学作品阅读范围比较广泛,从文体来看,有文艺评论、思想评论、各类散文、小说、戏剧等。近年的高考社科文阅读具有试题的稳定性、文本的规范性、设题的整体性和思路的确切性等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构成了高考现代社科文阅读试题的规律。试题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文章的内容上,都带有较强的人文性和文学性;在试题的形式上,以简答题为主(每卷3至4题),多项选择题为辅(每卷1题)。文本的规范性是指试卷所用的文章都是较规范的,如中心明确、结构严谨、要素清晰、语言规范等。设题的整体性主要体现在一组试题有明确的考查意图、考查的能力层级依次递升。
    文学作品鉴赏的试题,目前还只限于诗歌的鉴赏,在第一大题中占9分。古代诗歌(包括词、曲)鉴赏重点在于领悟诗歌的意境,诗人创造意境,常用“即景生情”和“寓情于景”的方法,我们领悟诗歌的意境一般也是从情、景两个方面去体味和探索的。此外,还应通过诗歌的语言修辞等方面分析作者所要宣泄的情感和思想。诗歌鉴赏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积累,正因为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所以一直保留至今。从1999年开始,又新增加了现代诗歌的鉴赏,相信今后将继续保留下去。
    关于作文,似乎一直在探索最适合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的命题方式。由高考性质所决定,高考作文不能像平时作文那样随意,但如果把作文的审题弄得很难,使很多考生不能发挥正常水平,这又与考试的本意相悖。因此高考作文的命题,一直在探索既有一定的限制条件,又可以充分发挥考生才能的路子。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已走出可喜的一步,相信今年还会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
    (陈天敏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