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5岁刚退休的高工林女士表示,如果有机会,她愿意重新走进母校继续攻读英文专科。她现在没有家庭负担,身体力行,一年只要承接两个工程,足以衣食无忧。她是50年代的大学生,当年学的是俄语,尽管后来又零星学习了一些专业英语,但是远远不能满足网络时代的需要。特别是她女儿现在定居美国,平常书信来往十分不方便,发电子邮件时只能用汉语拼音。另外,女儿一直希望她到美国生活一段时间,但是语言无疑是第一障碍。林女士希望出国是真正享受一种异邦文化,而不是简简单单地走马观花。学习语言还是要到正规院校进行系统学习,她正在考虑明年考大学的事情。不过她也担心,英语专业有无其他条件限制,学校能否一视同仁。
猎头史先生认为,往届复读生将是新政策的最大受益者。虽然说大学连年扩招,但是从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上大学并非越来越容易了,这里的大学其实是狭义的,就是指热门专业和需求面比较大的专业。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家长为学生设置的禁区也越来越多,像外地的不能报,本地校风不好的不能报,连本地师资不够好的也不能报。所以势必有一部分高中生将选择复读,类似艺术类考生,为了考上心仪的好学校和好专业,即便连拼四五年也值得。其间可以先工作,也不妨先结婚,没有后顾之忧反而可以更好地努力。况且,许多人相信高考的大小年之说,第一年落榜,第二年如果再考不上,索性下决心在两年的一个整段时间内好好学习,错过“大年”,直接冲刺“小年”。
搞人才开发的朱先生认为,真正受益的人将是错过机会的“实力派”。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难免有一部分人在中考时就错选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只看到眼前的利益,选择职高或者中专,早早进入了社会。其实他们的智商和学习能力都不比同龄人差,有的甚至要远远超过应届的高中生。一旦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的支持,完全可以放弃现有的工作,踏踏实实补习高中课程,考取适合自己发展的大学。因为他们远远没有高中生的盲目性,学习的目的和决心要更强一些。我们应该看到,“入世”将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尤其是一些国外的大企业,既要有经验的,又要有全日制学历的人才。现在我们的大学生都是先学习后工作,以后,先找机会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和财富以后再上大学的将大有人在,只要有实力,人才永远是人才。
读者温女士的观点是,对于一切想提升生活质量的人,只要财力和体力允许,随时都有机会上大学。随着出生率的降低,以后的大学越来越好上,只要不是针对比较热门的学校和专业,对于一般智力水平的中年人,只要家庭经济负担不太重,考大学绝对不再是一个大难题。尤其在南方,许多城镇的家庭相当富裕,一家拥有几千万家产并不稀奇,只要想学习,他们完全可以将企业托付给家人或亲友,从容地走进补习学校,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普通高等学校学习。上大学和做生意有异曲同工之处,都需要自强不息和抓住机遇。没有经济和就业的压力,这些“大龄”大学生后半生将会因此变得更精彩,他们不必依靠炫耀自己的孩子在读名牌高校而抬高身价,他们本人就是高标准生活质量的典型。无须通过上大学重新寻找出路,学习只是简单地圆梦。
国家的高考政策放宽了,而大学的门槛又真正降低了多少?随后,记者针对社会各界比较关心的问题,又走访了北京一些著名高校的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得到的回答并不尽如人意。
政法大学的刘先生认为,学校尚未出台相关措施,因为是第一年,高考志愿填报以前,无法确定有无大龄考生,数量也无法估算。学校正在探索,借鉴当年老三届的经验,准备找出适合的方案。北京科技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招生办有关人士的观点是,大龄考生只占很小的比例,目前尚未针对这部分人安排相应的学习方式。具体方案也正在研究和讨论之中。
沈阳:沈阳市铁西区62岁的退休工程师王铁文到铁西招考办正式报名参加高考。他的大学梦已经做了足足有40年了。年轻时曾有3次报考机会,但都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
北京:43岁的北京工人白春华现为石景山区一家商场“门前三包”岗的工人,日前赶到北京市教科院潜能中心,为即将来临的高考测试了自己适合学习的专业。在1977年恢复高考时,她曾从插队的房山苏庄走进高考考场,但没有成功。后来,当了工人,结了婚,但上大学的梦想始终没有改变。她利用业余自学高中教材,等待有朝一日奇迹出现。
哈尔滨:哈尔滨市有4名大龄及已婚青年报名,且均为女性。其中1人是1968年生,未婚,1986年高考时以十几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工作后,曾参加电大自学考试的学习。还有一人已有15个月大的孩子,大专毕业,报考文科类本科考试。 上海:从事行政工作的程英,34岁;在化工厂研究所工作的吴征晓,30岁;目前年龄最大的考生今年已经5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