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婚否”的报考限制取消后,高校将如何应对这一局面?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从大龄考生到大龄学生,这个群体的出现和逐渐扩展,将会牵涉到高校的考试、录取、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的改革,有许多新课题需要探讨。
帮助大龄考生“圆梦”
高考报名条件“开禁”意义在于,每个人只要具备一定的能力,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高校不仅要给大龄考生“圆梦”的机会,还应该为他们“圆梦”创造条件。
对大龄考生来说,离开学校这么多年,如今要与天天接受高考强化训练的高中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压力大,难度大。与十七八岁高中生相比,大龄考生在书本知识、考试训练等方面处于劣势,但他们在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往往更胜一筹。有鉴于此,高校在录取时能否增加些灵活性?比如除了看文化考试的分数以外,对大龄考生还可考察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工作实绩,并将此作为择优录取中一项重要标准。
教学方法要有“弹性”
一些高校教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担心:今后20岁、30岁、50岁的学生同在一个课堂上课,这课该怎么上?
华师大教育系教授薛天祥认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对教育的需求不同。大龄学生跨入高校大门,将对高校传统教育教学形式带来挑战。仅从课堂教学来看,也应该有“分”有“合”。大龄学生实践经验丰富,但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因此高校要因材施教,为这些大龄学生设置教材、教学方法和进度,让他们逐步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分”的同时还要有“合”,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群体相互取长补短,这对两部分学生来说,都是有利的。比如,年轻学子可以从大龄学生身上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大龄学生可以从年轻学子身上学到灵活的思维方式,以及计算机、外语学习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