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法官、高级教师们认为将诚信教育纳入考题,“既是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检测,更是对他们道德意识的考察和教育,很有必要”、“确实很有好处”的时候;正当大人们为社会上普遍存在欺诈之风、有没有必要对孩子们进行诚信教育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高考选择了这么一个作文题,是切近现实的。然而,考生们的回答,却使这样的考题显现出整个教育的尴尬。一位考生说:“我觉得他们(争论双方)说的都有道理。一个人当然要讲诚实守信。不过,在现在的社会中你没法诚实啊,老实人反而吃亏。”男孩告诉记者,他虽然在作文中表达了对诚实的肯定,但那是因为要迎合出题者的意志。“事实上,如果我真的遇到试题中所描述的情形,我想我也会放弃诚信而留下其他的实惠。这种口是心非的答题方式,本身也许就是一种不诚实吧。”
我敢断言,像这位考生一样在答题中刻意迎合出题者的心理期待而对“诚实”作出口是心非的肯定的大有人在;我也敢肯定,起码有98%以上的考生对“诚实”作出了肯定性的回答;我还敢肯定,那些对“诚实”作出否定性回答的考生在作文中肯定得低分!像这种事先预设好惟一正确的标准的考题,本身就是在诱导考生虚伪而不是教育考生诚实!因为有太多的现实“教育”着我们,太多的“现实”教育了一届又一届的考生。出题者给自己和考生都设定了一个难以自拔的陷阱,这是一个逻辑的怪圈,更是一个现实的悖论。
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样的悖论、怪圈不仅仅在考验着考生,也在随时随地考验着我们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报道中一位妇女的话很有代表性,也很有剖析的价值,她说:“正是因为社会上存在不讲信用的严重问题,才有必要对下一代进行教育。如果还不对孩子进行教育,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道德可言了,那是一件危险的事。”这话很有意思,也很有道理。这里的“教育”,指的当然是课堂教育,或者是文化、观念、宣传概念上的教育(以下统称“课堂教育”)。问题是,教育问题从来就不可能是一个孤立问题,课堂教育在争夺、教育我们的下一代,现实教育也对他们发生着同样的作用。如果这两者老是处在一种矛盾和对立的立场上,那么,人的人格分裂的虚伪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之所以很多人表面上道貌岸然暗地里男盗女娼,正缘于此。我坚决赞成在全社会对所有人进行理想、信念和诚实守信的教育,但是这种教育必须跟现实合拍。如果现实的反差过于强大,那么再好的理想都会落空。
现实是强大的,现实的教育力量往往比理想的课堂教育力量更强大。如果社会上总是老实人吃亏,那么诚信教育就是空中楼阁。理想必须从现实中起步。信念的铸造,必须有坚实的现实基础。打造一个诚实守信的社会,必须从最基础的“老实人不吃亏”做起,它不可能通过“课堂教育”一蹴而就,只可能通过“现实教育”点滴积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