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由“南北榜”事件看高考分数线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7-27

     又该是高考录取分数线下达的时候,今年会不会又因为各省分数不同而引发争议?我想一定还会有人提出:为什么北京的分数线要比其他省份的低那么多?什么时候能够达到分数面前人人平等?

     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记得当年笔者参加高考,分数巨高,因为录取规则的原因,被迫到一所地方大学读本科。从那时候起,就开始对分数线不平等愤愤不平,及四年后到北京继续求学,同宿舍全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一打听更是不忿。

     笔者出自山东,山东的分数线在全国来说几乎已可说最高,往往山东学生到外地读书,一打听同宿舍的高考分数,发现相差极为悬殊,比如,同样的一个分数,在北京则可能上重点大学,而在山东,则连一个专科都不能被录取。不但是在全国,即使在省内分数线也大有不同,记得当年我高考时,分数线最低的胜利油田、济南等地与我所在的地区竟能相差几十分。至于清华、北大这种学校在北京能够成百成百的录取,在山东,则往往一个省只录取几十人。

     我发现,基本的一个情况是,最发达的地区与最落后的地区分数线最低,除此之外,应试教育越发达则分数线越高。

     实际上,一国之内,由于经济、文化背景不同而录取分数不同,在中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最有力的例证是发生于1397年的“南北榜”之争。大概的事情是这样的:

     洪武三十年三月五日,是会试发榜日。这一日,皇榜刚一悬出,群情立即哗然。榜上共录取五十二名贡士,从第一名的宋琮到最后一名刘子信,无一不是江南的考生,北方举子统统落选。三月殿试又取福建闽县陈某为状元,这更加深了北方举子的不满。他们认为主考官翰林学士刘三吾、副主考官白信蹈因自己是南方人,就袒护南方人而压制北方才子。群情激奋的考生,用泥团将高悬的皇榜打得七零八落,随后浩浩荡荡地向礼部闯去。一时间,南京城里糊满了大大小小的纸片揭帖。

     朱元璋接到礼部奏报,震怒异常,亲自查问主考官刘三吾。刘已是八十五岁高龄,才学名满江南,是位老翰林,且被朱元璋委以东宫太子老师这一重任。刘三吾对朱元璋说:“北方在元朝的残酷统治下民不聊生,文化受到极大摧残,历数十年来,北方举子文章远不如南方举子,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南北同榜,必然也会出现南优北劣的局面。”朱元璋听后却龙颜大怒,当即下令将刘三吾赶出皇城,也将副主考官白信蹈停职罢官,并亲自找到翰林院侍讲张信,让他主持复查。

     经过二十多天的锁院查卷后,张信向朱元璋禀告复查结果:“臣已认真查核,发现南北考生成绩相差确实悬殊,就连最末一名的刘自信也比北方的优秀者高出许多,而且以文章定优劣,以才华定名份,是国家的一贯制度。现在北方人的试卷仅能列为第五十三名,但名额有限,不能重新更动。”

     朱元璋听后则认为是张信故意把成绩差的试卷拿给他看,随即安排刑部调查刘三吾等人的案情。刑部先将刘三吾、张信、白信蹈等统统入狱,严刑逼供,但毫无结果,于是又抓了三方的家人几百,在严刑逼供下终于造出了一个六百多人徇私舞弊的证词,上报朱元璋。朱元璋朱笔一挥,批道:刘三吾、白信蹈是蓝党,张信是胡党。将白信蹈、张信以及同科的试官二十多人,全部凌迟处死。刘三吾因年事已高,流刑充军,所选贡士全部罢黜,其中名列榜首的考生陈某也以行贿的嫌疑问斩,至于受牵连者不下数百人。这年的四月底,将这二十多位考官绑赴刑场执法。

     于五月初,朱元璋又亲自阅卷评点出六十一名贡士,第一名是河北的韩克忠,第二名是山东的任伯安,六十一名贡士中竟无南方举子一人。黄榜张出,北方举子欢呼雀跃,举国公案至此了结。

     这就是有名的南北榜之争案。南榜五十二名中无一北人,北榜的六十一人中无一南人。话又回到现在高考,文革之后恢复高考,百业初兴,而咱国家自解放以来各地的经济文化发展就一直不平衡,如果全国实现分数线面前人人平等的话,势必会造成山东、江苏等地囊括高考绝大部分名额,而新疆、内蒙古、川、贵等边远地区颗粒无收。

     我认为在各省执行不同的分数线以至不同的试题有上述原因。而北京、上海等最发达地区能够享受高考的倾斜,则更多的是得利于其在经济、文化方面所处的优势地位及强大影响力。

     客观来讲,山东、江苏等高分地区,也不完全是教育发达———他们是应试教育发达,如果一旦全国统一分数线,即使不考虑大局,纯粹从选拔人才角度讲也是不合适的。另外一个例证可以看出:北京、上海的考生即使以差距极大的分数入学,但在大学及以后的成绩,并不见得比山东、江苏学生差。一直有人认为,北京、上海的学生虽然分数较低,但综合人文素养比较高,学生见多识广,自主性强,自立能力强,这是分数反映不出来的。

     几年前,中国曾经有一些省市实行标准分数制,把各个省的考生成绩排列名次,从满分900分开始依此往下排———从某种层面说,这种制度对掩盖省与省之间的应试教育质量是非常有效的:因为,在北京和在山东,最高分都是900分,从分数看,两者只能自己跟自己比,无法横向比,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制度没迅速推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