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近来,有这样一件事在教育界引起了争论。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
的七名应届高中毕业生,因其参赛作品优秀,高考前分别被北京大学等四所全国重
点高校录取。
据了解,被保送进北大的陈佳勇同学,此前在参加的各类作文比赛中屡战屡败,
今番却一炮打响。北大的程老师在介绍陈佳勇的情况时说:他作文写得很好,其他
作品也不错。虽然他的理科成绩只能算中上等,但其他方面很突出,他是学生干部,
在同学中威信很高。此外,他还是一个特困生……
如今,数理化奥林匹克全国大赛的优胜者直升大学的做法已不足为奇,而仅凭
一篇作文即可叩开大学校门的录取方式是否也同样合理呢?中国高校录取方式的改
革究竟应该怎么改?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到底朝向何方?
今天,把大家请来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下讨论。论题是———
双方陈词:
正方一辩:唐光荣:我在报纸上看过这一篇报道,他是经过了几轮选拔,最后
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参加大赛,可以确认是他个人所做的。我个人的看法就是目前
高校的招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采取高考的方式在目前来看还是最恰当的方法,
还找不到更好的办法来完全替代它。另一方面,高考带有指挥棒和引导作用,使得
中小学教育都冲着“分”来,形成了应试教育。从引导学生从小就培养能力来看,
我想应该有其它的方式作为高考的一种补充,这种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可以有多种
多样,而我觉得应该鼓励各种方式的尝试。每一种方式新出现的时候,可能不是很
完美的,可能会有一些缺陷,但从大的方面能使我们的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里面
的学习,瞄准最后考试的分数,注意自己能力的培养,就有积极的作用。它不足的
一面,我们可以经过实践一轮之后,来分析、改进,慢慢使之完善一些。
清华大学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5科奥林匹克竞赛来选拔学生,现
在社会上已经认可了,原因可能就是习以为常了。第一届清华开始实行时,也有一
些不同的意见。从实际情况来说,这些学生大多数在学校学习是比较主动的,但是
也不能排除一些少数的同学,虽然某一门学科非常不错,但从全面来看他可能会比
较吃力。我们发现这种现象,只能反过来把这种事情做得更完满,而不是把它取消,
完全否定掉。
文科选拔学生,除了高考以外,以作文比赛作为选拔方式,挑选优胜者作为保
送生的人选,如果其它的环节没有漏洞,做得更完善一些,我个人认为未尝不是一
种可取的方式。
像这种单科竞赛优胜者可以获得大学本科生的资格,会造成中学教育上某些个
调整。据了解,有些中学把学生集中起来突击某一科,并配备专门的辅导老师,讲
一些中学基本要求以外的很多知识,造成这一科会很突出,而别的课受到影响,影
响他们的正常学习。但总体上说,这些学生还是适应大学学习的。
反方一辩:黄亨煜:首要的问题,是素质教育的理解问题。我理解的素质教育
应该包括教授比较全面的知识和培养比较全面的能力。从这角度来说,单凭一篇作
文分量还是要轻了一点点,知识的广博程度还没有反映出来。
我分析了一下,一篇作文能反映出来人的能力有四个方面:文字写作能力、想
像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隐藏的人的价值观念。大学教育有点像“轻泡面”,应该
为方方面面打下基础,上过大学的人应通过大学四年,把人类的基础文化(不能说
很高深的文化)学过来。基础文化包括数学、物理上的基础知识,也包括对计算机
的基本了解和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的掌握。
不光是考试作文,就是单单的奥林匹克比赛的某一科来录用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大学教育应该由社会来评价这个人有用还是没有用。现在科学的发展非常快,知识
的发展一日千里,完全可能,很多的人学了自己的专业到用的时候马上就改行了。
社会上本来有很多新专业的产生,许多旧专业的消灭,大学教育就呆在沉重的框架
里面。学校跟社会的要求不一样,那么它就要求自己去学去变。自己学,是正确的。
在国外,一个人在大学学的知识,过了几年之后能够用的就只有5%了。5%太少了。
对高考改革的问题我有几点看法。第一,高中不应该分文科和理科,本身连大
学都是基础文化的教育,学生本来基础知识就不广阔,这就导致学文的学不好,学
理的也学不好,有很多理工科毕业的学生连一篇文章都写不好,文章写出来没有逻
辑性,就是基础文化素质不够。第二,高考如果没有一种特别好的能力方面的测试
的话,专业考试还是唯一的最公正的,没有办法的最公正的办法。但是,我们应承
认一种综合考试的分数,如果是100%,60%的比重应当给综合考试。60%怎么来呢,
如作文比赛,不一定是全国前几名,全国1000名也可以,你作文有专长或奥林匹克
有专长,说明你的能力向一方面倾斜,还须参加一个基础方面的考试。这样既能发
现人才,又能使学生不读死书。第三,不应死记硬背。爱因斯坦说,现代教育没有
把我的创造性压缩掉。我的一个同事的女儿对心理学特别感兴趣,要报考北大的心
理学系,向我咨询。我建议她,本科先不要学心理学,读研究生时再报考。因为本
科背书成分比较大,当她背的时候,就会渐渐地对它失去兴趣。
反方二辩:安鸿章:我觉得从表面上来看,这次“以文取人”作为进入大学的
敲门砖有点像过去中学的特长生,只要有特长,成绩一般的都可以进入重点中学,
凭一篇作文来录取一名大学生其实是中小学招收特长生的一种延续。
另一方面来说,就解决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些不足的问题,我认为它是一个
很好的契机。
招生是大学的起点,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是大学的终点。我们既要符合专业的要
求,又要有一定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法轮功之所以能欺骗这么多人,最主要就是我
们一些科学基础知识不够,连简单的“光年”也搞不清楚。比如你是学化学系统工
程的,你就至少是一个专业人才,同时也应有一定的文字表达能力,语文考试要达
到一定的水平。现在我们有很多大学本科毕业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都很难写出一
篇像样的文章来,这使得他们受到很大的限制,也无法完成专业能力的工作。我们
应该把写一篇合格作文作为将来进入大学的最基本条件,强化语言能力的考核,但
也不能光看作文。那样容易造成一个误区,我们就退回到了“八股取士”的科举制
度。
正方二辩:郭双林: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有几点要解决。第一,高等教育的目
标是什么或者说它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第二,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怎么样;
第三,个别现象和普遍现象的关系应该怎么处理。
大学的定位,应是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现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它的兴起有它的背景,过去我们太强调专业教育,而现在社会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
多种才能或者是基本功素质。但是不能强调素质教育强调过了头,现在有一种观点,
“提高素质教育、淡化专业”,这种宽口径厚基础是对的,但淡化专业是不对的。
现代化是合理化,合理化就是专业化。
陈佳勇上北大是一个个别现象,对中国的高考导向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它是
一种新的尝试,目的是培养特殊人才,我们根本不必惊慌,不要把它压下去。考试
制度有它最平等的地方,也还有不平等的地方,如考试命题、临场发挥都有偶然性,
如能找到一种比高考更好的办法,当然是一件好事。
我个人认为,我们对这件事情应该淡化。陈佳勇的前途有三个,他可能会成为
一个作家,他也可能一辈子都平平庸庸,他进入北大后,可能会由于别的专业过不
去而被退学,这都是有可能的。例如,我们学校就有一个学生语文成绩很不错,作
文也写得相当棒,但他英语二级过了6次都过不去,最后被学校退了学。当然,假若
将来,陈佳勇成了材,这种制度也不值得推广,他碌碌无为也不要悲观。采取特殊
的方法,招收特殊的人才,是有一定的风险性的。
反方三辩:魏景汉:我认为我们要进行有操作性的素质教育,要拿出办法来,
根据办法来谈依据。
在高等教育特别发达的情况下,考试成为一种手段。我是1957年考入北大的,
那年机会不好,报考的人很多,而我们上一届和下一届报名的比取的还要少。这就
存在一个公平的问题。陈佳勇同学也可以说是一个幸运儿。我们院里有一个特长生,
在首都师大,体育特别好,但成绩极差,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影响了学校的教学
质量。我们中学、大学究竟是培养的什么人。当然能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为国
家争荣誉也可以,但据我所知,这种情况不多。
陈佳勇被北大录取的这种做法,有人说要推广,我更不敢赞成,不管它程序多
么严密。华罗庚说过,“知识在于积累”。一个人的知识必须全面,比如玩股票的
要了解工业、第三产业甚至于农业等多方面的知识,要具有多种能力,不能偏废。
作文跟其它学科不一样,作文考查一个人的创造性,这很好,因为任何一个职业都
需要创新。作文还有逻辑性的问题,要围绕一个主题来谈。作文能表现一个人的知
识层面,《来自沈庄的报告》能看出陈佳勇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而作文跟别的不同,高考对作文应“加权”。现在的教育有不少弊病,学生的
负担很重。我们曾无数次地呼吁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但结果呢,不是减
轻了而是加重了。我提个办法,数理化的“权力”要减轻,作文应“加权”。
主持人:现在双方已把各自的观点阐述清楚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究竟
鹿死谁手呢?接下来让我们开始———
自由辩论
■安鸿章(反方):用这种方式招生有很多的不足,太狭隘了。我们的招生制
度应该是“系统的故障”,而不是一个螺丝钉的问题。你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为什么
不能制造像“奔驰”一样的品牌汽车,抛开社会生产力的原因,这与我们的招生制
度不符合专业化的定位有一定的关系。我们往往局限于一些细的东西,而不能在大
的方面有所延伸。
■黄亨煜(反方):安老师说得很对。我还是要拿自身的例子来说,我是
1977年进北大的。从小学到大学,我语文的基础知识一直不好,但我的作文却是最
好的。我不知道什么是主语、谓语,但我写的作文照样语句通顺有逻辑性。而有些
同学,对句子成分的划分比老师还清楚,文章却不见得好。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往
往局限于主语、谓语,而不能运用自如。
■郭双林(正方):首先我觉得高等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有道德有理想的高素质
的一般人才,同时也应培养专业人才,起码是为后来研究生和博士生培养提供好的
苗子。这就牵涉到大学定位的问题。
■安鸿章(反方):我插一句,我说的大学的定位应该是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
人才。
■郭双林(正方):我跟你所说的稍有不一样。既要培养高素质的一般的劳动
者,又要专业人才。因为现在你不可能学什么就干什么,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
多的青年要接受高等教育,他将来毕业以后可能跟他学的不一样,但是他的整体文
化素养、能力都应该达到一定的水平。
■安鸿章(反方):过去我们定位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把高级两个字去掉就是
专门人才,就是具有一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郭双林(正方):专门人才也还值得考虑。
■安鸿章(反方):是这样,我觉得这里有个争议的问题,你学历史的将来不
去做历史,这是一种个别现象,毕竟不是普遍现象。
■郭双林(正方):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安鸿章(反方):那就是说你们的专业设置不合理。你比如说,我学会计的,
那么我将来毕业以后,大部分是从事会计工作,少部分人可能由于各种变化,他转
向法律或者其它专业,我觉得这个专业才能叫专业,如果你这个专业普遍不能找到
工作,那么你这个专业就不能叫专业。这就是目前所说拓宽专业口径,是有道理的。
■魏景汉(反方):我非常同意郭老师的说法,尤其在现在,一个学生所学的
专业,往往在社会上所做的并不是这一专业。但不能说这专业本身有问题,你学文
的照样可以做计算机,当然学理的也可以从事文学工作。我们心理所大部分都不是
学心理学的,有文科的,也有理科的。
■郭双林(正方):我们不能淡化专业。
■安鸿章(反方):对,不能淡化,因为考古需要很多专业技能,学历史的就
只要掌握专业的方法。现在大学的定位如果不搞清楚到底是培养一种什么样的人才,
就会影响到起点,终点弄清楚了,回过头来我们才能决定招什么人。我们要培养既
有专业才能,又有扎实的一般基础知识的人才。
■黄亨煜(反方):刚才,安老师所说的我比较赞同,大学培养的应该具有一
定的基础知识又不乏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诗书的第一篇是《大学》,说的也是这
个道理。最近我读《三字经》,其中也谈到这个道理,一个人应有做人的基本能力。
恩格斯说过,人作为单独的个体,须学会基本谋生手段。我们大学,不能光培养理
论家,要有实践能力,也就是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你培养的专业人才,
毕业以后没人要,那就说明你的专业有问题,就要设法改进。
■郭双林(正方):有些专业具有特殊性,我们要从长远来看。像陈佳勇同学,
他的那篇《来自沈庄的报告》,我看了,觉得写得很好。他所创造的是精神产品,
不像奥林匹克竞赛的获奖者所创造的成果,那样容易投入生产力。我们不见得学什
么就干什么,知识对自己对社会都是有用的,大学教育是提高专业水平之上的素质
教育。
■魏景汉(反方):从心理学上来说,人的能力是可以迁移的,一篇作文能够
考察很多方面的能力,可以替代其它的功能。如果一篇作文有创新性,真能表现作
者的能力,让他做物理研究也同样会有成绩。
■安鸿章(反方):作文具有一定的连带性,从历史观、唯物观来看,写这种
东西只能代表一家之言,它只能反映作者的语言能力、洞察事物的能力。毛主席的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可以作为一个标志。陈同学的这篇文章,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他的能力。
■郭双林(正方):我觉得能够反映。它是浓缩了的,写一幅对联也同样能看
出来。一个高中同学能写出这样一篇好文章已很了不得了。《来自沈庄的报告》写
得很好,一般来说,这篇作文已能反映他的水平了。北大应该录取他。
■唐光荣(正方):我来举几个清华大学特招生的例子。湖北省武汉钢铁第三
子弟中学的杨克同学,是世界奥林匹克金牌得主,获得了保送任何一所学校的资格,
最后他选择了清华。进校后四年,他一直专业成绩优秀,综合成绩也极为突出,各
方面都全面发展。
武汉第一中学的王同学在全国中学生信息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被清华大学
录取。一年级时,学习属于中等水平。毕业时他的成绩排名和实际操作能力都名列
前茅。
主持人:好,限于时间与版面的关系,我们今天的辩论到此为止。
其实,这个命题之所以能够引起各界的不同反响,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人认为凭
一篇作文就叩开高校大门未免太容易了,而且对一篇作文的评定实在有太大的伸缩
性及不确定性。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以往的高校录取方式,确实存在着这样
或那样的问题,要解决必然要改革,要改革必然要尝试,是尝试就不可能一步到位。
只好以一颗平常心去“摸着石头过河”。
感谢各位来宾的精彩发言,谢谢。
■本期策划/郑叶
■文/石朝格 刘凌
■摄/石朝格
背景资料
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
今年将加快改革招生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状况。改革高考
制度是推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进行每年两次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的试点。高考科目设置的内容的改革进一步突出对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鼓励有
条件的省级人民政府进行多种形式的高考制度改革试验,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和
考生的选择机会。逐步建立具有多种选择的、更加科学和公正的高等学校招生选拔
制度。
辽宁省省属高校明年不招保送生
据《辽沈晚报》7月29日报道,辽宁省从明年起,省属高校不再实行招收保送制
度。原国家教委1998年规定的有资格的52所高等院校,可继续在辽宁省招收保送生。
今后凡在辽宁省招收保送生的高校,其生源对象原则上应以参加国际奥林匹克学科
竞赛集训或奥林匹克竞赛省区一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
特长生没被录取责任谁来负
据报道,特长生尹春雨完全符合录取程序,却未被录取。哈铁二中副校长王秀
霞说,尹春雨这事找得实在太晚了。为了他的事我跑了4趟,无奈回天乏力。哈铁一
中有关负责人称,关于特长生的录取,该校有自主权,尹春雨没被录取,哈铁一中
没有任何责任。家长和学生不知道录取程序,那是学生原来学校的事,毕业学校和
所报考学校都说自己没有责任,那么这个又该由谁来负呢?
■辩论时间:1999年8月4日
■辩论地点:五福茶艺馆(电话:64294494)
■辩论者:唐光荣(清华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
黄亨煜(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第一研究室主任)
安鸿章(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系主任)
郭双林(人大历史系副教授)
魏景汉(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