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破格录取是否有理有据 你赞成吗?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8-16

      新闻背景:还在高考谜底尚未完全揭开之时,各媒体争相报道说,南京大学要破格录取因《赤兔之死》一文获得满分的南京考生蒋昕捷。虽然后来蒋昕捷并未被南大破格录取,却引起社会公众对高考“破格录取”问题的又一次关注。

     主持者:实习生 王瑜 严慧

     参与者:

     钱 钟 南京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

     孙抱弘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

     申 凡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

     张 帆 江西九江市第二中学高三文科班学生

     何金海 江苏靖江高级中学高三(七)班班主任

     南大为何没有破格录取蒋昕捷

     钱钟:今年高考阅卷时,阅卷小组的一期简报中刊登了蒋昕捷考生的《赤兔之死》。我们南京大学的阅卷老师看到这篇文章,都觉得不错,并说起南大愿意破格录取蒋昕捷。但是,当时我们并不清楚蒋昕捷报的是什么志愿,也不知道他总分多少。然而,我们当时的想法被媒体披露后,传言不断变形。但是,我们学校并没有对这个问题发表看法。

     江苏高校录取新生必须遵守两条规定:一是考生总分必须上线,二是考生必须填报了此校志愿。这两个要求蒋昕捷都不符合,因而南京大学没录取他。

     高校应有适当的招生自主权

     钱钟:高考制度总的说尽可能做到了公平,但是,也会埋没优秀人才。因此,高校录取考生的模式应该多样化。我认为,对于在学科上有特长的学生,高校可以在经过一定的考核之后破格录取。其次,社会也应该思考一下素质教育的模式,让中学和大学能更好接轨。破格录取制度和高考制度两者是有些讲究的,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

     申凡:对于破格录取,应该从规范的角度予以扶持。目前,我国选拔人才,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高考来实现的。高考制度合理的地方,是大家都用统一标准即考分评价考生,但不合理的地方是限制了一些奇才,他们并不是每一科都能达到标准,如果仅以考分来计算,就无法让他们脱颖而出。在现阶段,基本上还是奥林匹克竞赛获奖的学生可以破格录取,其它方面口子开得很小,主要是有人担心会出现走“后门”情况。应该经过规范的选拔渠道,让这些特长生有上大学的机会,让破格选拔成为高考制度的补充。因此,教育部应该规范此项制度,并下放一点自主权给高校,不让特长生流失。

     清华、北大早有先例

     孙抱弘:破格录取早有先例,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清华、北大就有很多破格录取的学生,他们后来大多很有成就。破格录取会不会变味?我想,只要高校本身强调办学质量第一,加上接受社会监督,就不会出问题,至少不会出大问题。在破格录取时,不能仅看学生一次一时的成绩,应该进行全面考核,除专业以外,还得德智体全面发展。如果做到这几点,破格录取制度是可行的。

     张帆:高考采取破格录取应该是可以的。对于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同学来说是必要的。毕竟人无完人,你不可能要求一个中学生在具有专才的同时还是通才。

     破格录取,不容乐观

     何金海:对于时下很时髦的破格录取,作为高中老师,我并不持乐观态度。可能是职业心理,我们更关注的是学生素质的长期综合发展。与国外的教育体制相比,我国重视的是基础教育而忽视个性发展。这也是最近几年教育界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因。尝试破格录取,其实也是一种体制的发展,但不能忽略教育的本质作用。很多高校在破格录取上有炒作成分。整个社会的视角也跟着传媒聚焦在能否破格录取这个主题上,而对录取以后如何发展很少提起。这也是我们很多高中老师所担忧的。如果遇到一个好指导老师和好环境,当然能够更好发挥他们的个性,但如果只是“录取”了,按一般学生的办法来训练他,他所谓的个性与特长就会慢慢消磨掉。所以,我觉得,在热乎乎地忙着破格录取的时候,媒体可以跟踪采访几个特例,看看他们大学生活是怎样的,这样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