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忧之一:“撞车”现象严重,高分面临低就
由于考生填报志愿不当等原因,造成今年高考志愿填报出现严重的“扎堆撞车”现象,致使许多高分考生无缘进入名牌高校,不得不面临高分低就,甚至高分落榜的处境。
湖北一位姓陈的考生就曾向记者哭诉自己高分不中的经历:7月下旬高考成绩公布时,650分的高分曾让小陈一家乐开了怀。然而,时隔仅半个月,满以为“高分在手,清华稳拿”的小陈竟被当头浇了瓢凉水:由于湖北的高分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出现齐“扎”北大、清华等名校“堆儿”的现象,致使今年清华、北大在湖北省的理科投档线竟高达660多分。就这样,小陈虽考出了不凡的高分,但面对激烈的竞争最终还是无缘清华。小陈对记者说,难圆清华梦已经够让人沮丧的了,但是第二志愿填报的另一所重点大学会不会录取他,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全家人也为此寝食难安。
其实不单是小陈,也不单在湖北省,今年全国各省市高招工作中都存在着这样的矛盾。
事实上,对于每年高考录取过程中总会出现的高分二志愿现象,教育部学生司司长瞿振元多次强调:“高校不得拒绝接收二志愿的考生”。今年高考前北京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所院校表示,愿意接收二志愿报考本校的高分考生。另外,据记者采访了解,几乎所有的高校也都声称今年不会以二志愿为由拒录高分考生。考前的种种迹象似乎表明今年的高分考生将面临一个非常有利的录取环境。
但是,在实际录取中,由于严重的“志愿扎堆”造成了大量的高分考生一志愿落榜,这让那些提前为二志愿考生预留招生计划的院校始料不及:“这么多的二志愿考生,我们实在难以全部消化。”而除了这些少数为二志愿考生预留计划的高校外,大多数与清华、北大同一批录取的重点院校并没有为此预留计划。在自己的一志愿考生已经录满的情况下,对于二志愿考生,他们说,确实无能为力。
大量一志愿未被录取的高分考生何去何从?为保护这些高分考生的利益,广东、湖北、重庆等省市招办专门设立了“高分保护线”,采取各种措施,保证高分线上考生的录取。
这些地区的“高分保卫战”很快见了成效。北京市的一志愿落榜高分考生目前大多有了着落,二志愿录取率达到16%,大大高于往年。湖北近千名一志愿落榜的高分考生中已有700多名被二志愿院校录取。其中武汉大学更是动了大手笔,决定增加300个招生计划,专门录取高分二志愿填报武大的考生。但和几乎所有接收二志愿考生的院校一样,武大明确规定,二志愿考生的录取分数线要比一志愿高出50分。
即便高校在招收二志愿考生的条件上显得有些苛刻,而家长们对愿意接收二志愿考生的学校还是非常感激。北京的一位高分考生家长说:“虽然孩子600多分的高分只上了录取分数500分的学校,但我们对这样的学校深表谢意,毕竟是它们让孩子们有学上。”
尽管今年的高分二志愿问题在各方的努力协调下,最终得到了较为妥善的解决,但教育界人士认为,目前的录取机制并不能从根本上保护此类学生的利益。现在在二志愿考生的录取问题上,考生和家长得看高校的“脸色”,自己原本合理合法的权益,倒像是接受了别人的施舍。为此,有关人士呼吁,应尽快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保护高分考生的合法权益。
隐忧之二:媒体炒,高校吹,胡乱许诺惹麻烦
其实高考志愿填报“扎堆”、高分“落榜”的现象年年都存在,只是今年这个矛盾显得愈发突出。其中原因很多,但在今年高考前的招生宣传中,个别高校不负责任的宣传、一些媒体的乘机跟风炒作,也严重误导了考生对志愿的正确选择,加剧了志愿填报的“撞车”现象。
今年北京市近700多名报考清华的高分考生就深有体会。这些考生家长声称,在高考前清华大学举办的招生咨询会上,清华的招生人员曾向他们表示:“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580分以上可以报清华,590分以上是安全区,600分以上没有问题,可以大胆报。”正是由于得到了学校的这种承诺,许多考生才满心欢喜,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清华。可万万没料到,今年北京市高考理科成绩出奇地好,考分超过600分的考生多达1800多人。更没料到,由于志愿填报“扎堆”,这1800人中竟有1200人选报了清华大学,“水涨船高”后的清华录取分数线比去年足足高出二三十分,这意味着有700多名成绩优异的考生,盼来的不是“金榜题名”的喜悦,而是“名落孙山”的打击。
第一志愿清华、北大的落选,使许多考生原本可以稳中的二志愿重点院校也未能被录取。许多考生家长认为高校这种不负责任的胡乱许愿是对考生的欺骗。
其实早在今年6月教育部组织的百所高校网上招生咨询会的开幕式上,瞿振元就曾告诫过各高校,“要在招生宣传中实事求是地介绍自己,不应做虚假的广告宣传。招生咨询不等于决策,更不应当瞎许愿。”但在此次网上咨询会上,记者还是发现,个别名牌高校为了争夺优秀生源,仅凭考生提供的模拟考试成绩,便轻易为考生、家长打保票,许诺言。
正是个别高校这种不够谨慎的招生宣传以及一些媒体对高考的乘机跟风炒作,对考生选报志愿产生了误导,造成了今年高考大量高分考生一志愿的落榜。
在与孩子一同经历高考的失落、痛苦之后,北京一位考生家长通过媒体向社会呼吁:“希望高校在一年一度的生源大战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地回答考生及家长的咨询。”因为“一名考生对于高校来说可能微不足道,可一所被他们作为第一志愿填报的高校却是孩子们一生的寄托。”
隐忧之三:亡羊之牢如何补?临阵扩招妥不妥?
迫于大量一志愿高分考生的压力,一些名牌高校为弥补招生宣传中的失误,作出临阵扩招的决定,以期达到“亡羊补牢”之功效。
北大、清华等重点大学在全国许多地区都增加了招生计划。其中仅在北京市,清华、北大就比原定计划扩招百余人。这些学校在湖北、甘肃、黑龙江、重庆等省市也都增加了数量不等的扩招计划。
这一措施自然会令许多人欢欣鼓舞,但有关人士指出,高校为缓解录取压力而临阵扩招的做法有失公正。因为对于那些报考这些学校,但因几分之差原本不达录取线的考生和家长来说,扩招自然是件令人兴奋的好事。然而,对于更广大的考生来说,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因为招生计划的多少直接决定着考生当初在填报志愿时的选择。
已经被一所重点大学录取的北京考生小郑对此就很不服气。他说:“如果当初填报志愿时就知道清华今年在北京的招生人数是五百多,而不是三百多,那我也报清华了。现在要扩招就应该大家一起重新填报志愿,这才算公平。”
隐忧之四:这边“爆满”,那边“空缺”,校际反差大
今年北大、清华等名牌院校生源“爆满”,但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一些院校出现生源“空缺”、“吃不饱”的现象,这其中甚至包括部分第一批录取的院校和进入“211工程”的院校。
在湖北,有近80所高校第一志愿考生明显不足。其中多所高校由于生源短缺,无法完成招生计划,而不得不紧急向社会征集志愿。
江苏省今年本科院校第一志愿的投档情况也是让人“大跌眼镜”:第一批次录取的省内高校有一半以上第一志愿生源不足,需“吃”二志愿才能完成自己的计划,个别院校一志愿上线生源数不到计划数的一半,有的甚至为零。
这些生源差的院校大多是农林、地矿、石油行业院校和一些名气不太响的地方大学、民办大学以及职业技术院校。各省市招办人员分析认为,这是因为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越来越追逐那些名牌高校和热门专业,而这类院校大多实力、名气都比不上那些综合性重点院校。同时很多人对农、林、地、矿类院校存有偏见,认为这些院校属艰苦行业,就业前景不佳。
针对今年高招中凸现出的种种矛盾,记者认为可以吸取的教训有三:
一、考生和家长应端正求学心态,特别是在选择志愿时不能盲目攀高,应根据自己的实力以及兴趣、爱好,科学、理智地选择志愿,不可一味地追逐大城市、名牌院校、热门专业。同时,切忌偏听偏信,既不能以往年的录取分数作为填报志愿的惟一依据,更不能一味听信个别院校、个别招生人员的所谓“承诺”。此外,家长、老师和社会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不应过多地向孩子渲染、灌输“清华梦”、“北大梦”。
二、招生院校在招生大战中要实事求是地宣传自己,以对考生负责的态度做好咨询工作。招生时,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招生数量量力而行,适可而止,不能为了争夺优秀生源而大包大揽,实行生源垄断,而置广大考生的利益于不顾。
三、农林地矿等艰苦行业以及所在地域稍差的院校除了要在招生期间加强对自己学校特色、办学实力、毕业生就业状况的介绍,更应注意平时的宣传工作,消除人们对“艰苦行业”的片面认识,让社会真正了解自己,从而在广大考生、家长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