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如果高考也不纯净 我们还有什么可以信赖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08-29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结束了,对于考生来讲,三天的高考为七月赢得了“黑色”之喻,足见这场竞争的残酷性和激烈性。然而近两三年来,“黑色的七月”又有了一番新的解释,那就是“黑色”不再代表竞争的铁面和公正,而是越来越多地代表权力和金钱这两股势力对原本应当是清正、廉明、公平、合理的考试场所的猖狂渗透,并由此衍生了花样翻新、名目繁多的考试舞弊的种种恶果。

     在当今中国的父母心中,恐怕没有比孩子的高考更重要的事情了。1977年小平同志复出,做出的第一个决定就是恢复高考。通过考试进入高校深造,是抵制不良的人事制度和后门、关系、人情等人才选拔上的不正之风的有效措施,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首先是建立在人们对高考的严肃性、公正性的认同上的。如果分数本身都注入了水分,打了折扣,那么不平等与不合理必将由此产生。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不仅是中国的传统,也是至今世界各国通行的竞争方式。但是,若想让考试有效,让考试成绩有效,那么严格的考试纪律、严谨的遴选制度、严密的防伪措施、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是维护每一位考生基本权益的必要保障。今天,虽然我们的社会分工日趋多元,人们的人生选择也渐趋多样,但全社会的高中毕业生毕竟绝大多数会选择高考之路。因此高考的严肃性不容忽视,考试的公正性不容忽视,考试结果的公平性不容忽视,否则,不仅会直接损害考生的利益,还会给青年一代的社会意识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并严重地损害正常的社会秩序和人们基本的道德意识。

     然而,在文革时期,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制度废弛了,圣洁的校园荒芜了。想当年,“白卷先生”可以靠一张白卷平步青云,“反潮流”的勇士可以凭着两手老茧踏进高校大门,造成的恶果至今还能看到。而今,靠推荐读大学是不行了,因此,一些心思活络、诡计多端的人则打起了新的主意:考场抄袭已成众矢之的,便不玩这“小儿科”了,“替考”把握更大,只要你有钱有势,能上下打点整齐,读大学就是手到擒来的事了。

     7月10日,中国青年报披露了发生在山东省曹县一中大规模替考事件,令善良的人们瞠目结舌。如果说,去年湖南嘉禾一中高考舞弊只是考生扔纸条、抄答案,老师监考不力,属作弊的初级阶段的话,那么,今年曹县的高考舞弊案就是对高考制度的公然挑战和集体蔑视。小小的一中,今年应届高三毕业生为2600人,而报名高考者居然达3200人。得知有记者暗访,又莫名其妙地“缺考”112人。在这里,贩夫走卒踩三轮者均能“帮助推荐老师,联系替考”;在这里,改名字,改年龄轻而易举,200元搞定;在这里,专科、本科,重点、名牌,明码标价,童叟无欺,而且行情火爆。整个曹县一中的高考状况,不像是一场学生考试,倒像是一种众人参与的疯狂游戏,一种猖狂叫嚣着的卑鄙。高考的严肃性被公开嘲弄,公平竞争的原则被当众强奸,怎不令人痛心?

     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的高考竞争太激烈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作弊也是无奈之举。其实,发达国家的考试竞争也是激烈异常。且不说我们熟知的美国的“托福”、“GRE”考试的残酷,就拿法国的高中毕业会考来说,通过率也仅70%,而没有高中毕业证书,也就不可能读大学。事实上,比起20多年前高考百分之一、二的录取率来说,今天的学生真是太幸运了。而且那时候,国民经济百废待兴,大批知青返城,就业形势严峻。十年浩劫,青年学生被剥夺了读大学的机会。恢复高考,使他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即便如此,也极少有人会想到作弊。那时的考场,纪律之好是公认的。我国的历史传统、社会发展和人口状况决定了我国必须长期保留高考制度。中国人崇尚知识,读书人受人尊敬,社会地位高。因此无论何朝何代,为父母的只要有可能,无不尽最大努力送子女上学。而我国人口众多,高等学校偏少的国情,决定了入学考试竞争的空前激烈。但这并不能成为作弊的借口,因为越是如此,那些弄虚作假抢占时机的人便越是可鄙。他们以卑鄙无耻为自己创造捷径的时候,恰恰是以野蛮践踏其他考生的努力和权益为代价的。假的成了真的,真的反而斗不过假的,请问,这样的考试还算是一种有效竞争的方式吗?它还有什么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替考、买分现象实际上是权钱交易在教育领域的某种反映形式。因为有了做假弄来的高分,某些人便轻而易举地混入了他们根本没资格涉足的大学校园,挤占了国家的培养经费,造成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试想,一个连入学资格都不具备的人,又怎么可能顺利跨越低能儿与高智者之间的距离呢?再者,这些已经有了投机取巧进大学经验的“聪明人”,焉知其不会“发扬光大”,“再接再厉”?

     高考舞弊的愈演愈烈,是利益驱动下的集体腐败。试想,地方官员因高考录取率作为政绩得以升迁,校长、老师因此获得政治荣誉和经济利益,家长、考生因移花接木成功而暗自得意,“枪手”则可获得一笔可观的酬金,方方面面皆大欢喜。如果没有媒体的曝光,“东窗事发”的可能性近乎于零。而他们的风险和可能付出的代价又微乎其微,在当今的社会风气下,舞弊案不发生才是怪事。去年广东电白高考舞弊案的主要责任人才判刑三年。而今年的曹县案,从7月10日被曝光到7月22日处理结案,有关部门派出的联合调查组以罕见的工作效率,查处了这一涉及数百人的特大案件,结果令人大吃一惊:14名责任人只受到党纪政纪处分。这真是“黑色七月”里的黑色幽默。如此的匆忙,如此的不痛不痒,何以服众?何以警诫后人?

     一个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社会腐败风气正在侵袭着原本比较清纯的校园,腐蚀着我们的下一代。它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社会道德底线,是腐败现象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严厉打击。同时,也要堵塞现行高考制度暴露出来的漏洞,严格把关,不给投机取巧者可乘之机,才能还高考以纯净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