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高考改革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进一步转变。
     考试是评价社会人才资源的有效手段,高考作为高等学校招生的主要手段,不仅要为今天的政治经济建设选拔优秀人才,而且更要为未来社会的发展选拔栋梁之才。历史时期不同,选拔标准也不同,也就是说,高考改革准确地反映着人才模式的不断变化,因而直接影响到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学担负着为高等学校培养高质量生源和向社会输送劳动者的双重任务,其教育教学目标必然要受高考的影响。高校选拔目标、选拔标准的转变也将直接导致中学培养模式的转变。
     其次,高考改革促进教学观念进一步转变。
     一是确立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现在中学的教育教学在开发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发展的整体性,注重综合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知识、能力的协同提高。
     二是中学教学的重点从注重知识的传播转变到注重能力的提高。改革后的高考注意的是能力,知识如果没有变成能力,考生即使把课本记得滚瓜烂熟也可能无济于事。这就迫使中学教学转移重点,把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并且认真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三是中学教学更具开放性。中学教学必须打破常规,从封闭走向开放。教学的开放是指:内容的开放,即不断从课本以外吸取新成果、新知识;范围的开放,即从小课堂走向大社会,从广阔的社会和生活中开发资源;过程的开放,即打破传统“授——受”模式,优化过程,使学生多途径自主探索。
     再次,高考改革也促进了中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进一步转变。
     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即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发展。为顺应这一要求,高考改革逐步采用3+X模式。“综合科目”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大文大理的界限,学科间迅速出现新的综合:一是教学中合并若干学科,加强了对学生各学科综合知识、能力的培养,以期提高考生的整体实力。二是教学模式出现新的变化。由于不同考生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兴趣,教学中大一统的格局被迅速打破。如许多学校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发展个性的目标出发,在按大纲的要求开好必修课的同时,为各学科学有专长、兴趣浓厚的学生专门开设了选修课。还有些学校认真研究小班教学的组织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从智力、能力、潜力、努力程度等方面全面分析学生,认真进行分层教学。
     在素质教育日渐深入人心的今天,如何正确认识高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并发挥高考对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认识问题,同时又是一个现实问题,涉及千万家庭、亿万人民的切身利益。因此,中学的教育工作者应把握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认真搞好高考改革,并通过各种辅助手段,使高考的正面效能得到充分发挥,而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打造一支导向素质教育的“指挥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