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9月9日载文报道,湖南江永部分高二学生违规参加高考,一些模糊认识亟待澄清。次日,《中国青年报》搞了个报道追踪,且把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教授请了出来,其意似乎是想靠顾教授的有关谈话来澄清大家的模糊认识。
    我仔细看了顾教授的有关谈话,认识不但没有清晰起来,反而更加模糊了。希望有方家指正。
    顾教授身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可谓是大大的教育专家了,一句话概括江永现象:“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在作祟,这样做将使教育走向畸型。” 这里我就不明白了,高二学生参加高考,也许是应试教育在作祟,但不让人家参加,又是谁在作祟呢?而且顾教授的第二句话更让人莫名其妙,似乎我们的教育尚没有走向畸形似的。其实谁都知道,中国的教育是被应试教育败坏的。 学生提前高考,只是顺应这股潮流。
    总之,江永现象不会使教育走向畸形,倒是畸形的教育使学生走向了歪道。
    对于“六七十岁的人能参加高考,十六七岁的在校生为什么不能参加高考”的观点,顾教授很不以为然。认为:这完全是两个概念,不能混为一谈。考大学对年纪大的考生而言,放宽年龄要求,是给他们增加一次上学的机会;他们过去没有机会上学,现在有了这个机会,从终身教育的角度讲,是合理的。而且对高考年龄放宽,我国才刚刚放开口子,做得还远远不够。但高中在校生本身就有学上,不存在没学上的问题。一个是过去没学上,现在找机会上;一个是本身就是学生,有学上,还要兀自超越学籍。这话也透着滑稽,老年人没有大学上,所以可以高考,中学生有学上,所以,就不能提前考大学了。既如此,中学生一直留校复习吧,岂不是天天有学上了?
    反对高二学生参加高考,顾教授还有一个理由,认为高中在校生都去参加高考,岂不是乱了套?他忘了,中国原先的科举,那可是爷爷孙子,天下读书人都可参加的,也没见怎么乱套。诚然,我国教育目前的矛盾是供求矛盾,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短缺上。但是教授他忘了,现在还有一个矛盾,那就是穷家孩子上大学的需求与越来越高涨的教育收费之间的矛盾。对于穷家孩子来讲,跨越学籍上学,也算符合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现实。当然顾教 授有他的理由:我国高三年级学生每年有三四百万人,如果这个口子放宽了,以我国大学的现状,根本不能承载这么多的学生。在我看来,这理由很弱智。好象高校都是白痴当家,有多少人报考就录取多少人似的。
    顾教授也承认:“我国高中三年学制不是凭空制定的,而是根据一定的科学道理合理安排的。高中前两年应以学习扎实的课本知识为主,辅之以课外知识;到第三学年,学生应以上选修课为主,主要是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他们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这种教育方法在我国却没有很好地推行,各学校看重的还是高考升学率,这是目前我国教育的悲哀。”既然现实中高三的学习都是为应试服务的,为什么高二的学生不能凭自己的本事早日结束这种悲哀早日脱离这应试苦海?我们的专家高高在上的在苦海岸边掂个棍子,见有孩子迫不急待的要冒将出来,就伸出手中的棍子敲他回去。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损人的精神哪。
    顾教授强调说,在高中阶段,更应该注重培养人文素质。可现实允许吗?顾教授也承认:“大学看重的是一个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本身具备的人文素质,而不仅仅是一个考试分数。” 问题是,进大学时看的还是分数。顾教授甚至拿赤兔满分作文者被南京大学慧眼识中来说明人文素质被大学所重视,但是教授忘了,南大之所以没有成功特招这位学生,恰恰是因为他的应试分数没到一定的程度。
    总之,既然现实中的高考已成了八仙过海的应试大比拚,就应该给有本事急于求成的孩子一个机会。而且,如果某些高二学生只是想增加应试技巧的话,有关方面也应该适当考虑。体育比赛还有个热身赛呢,何况白热化的高考竞争?让孩子们先下水试个冷暖也没啥坏处,专家竟说这样会天下乱套。吓谁呢?实在害怕,也给高二学生弄个参考的预选赛嘛,反正咱们天天考试,只要排排分数就行了。
    个人认为,应试教育本就扼杀人性,长痛倒不如短痛。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导致中小学就是为这个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而奋斗的,所以说,应该给善于奋斗者一个走捷径的机会。至于人文素养,就到大学里从头再补吧,在高中呆的时间长了,只会越补越缺。
    唉,从来没有听说哪个人肚疼,医生告诉他疼三天比疼两天更好,疼的时间越长身子骨越结实的。所以,让愿意参加高考的人都来参加吧,反正还有录取卡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