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评论:如何打破“一考定终身”的瓶颈?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1-10-12

    考试有其科学性、必然性,也有其局限性、偶然性。所以每年高考,都会出现“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失衡现象。那些因各种原因一时失手、“考运”不佳的优秀学生与高校失之交臂尤其令人扼腕。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会复读一年再战,有的则可能永远与大学无缘,无论如何,这都增加了人才培养的成本,甚至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今年江苏“优秀落榜生”就幸运多了,东南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3所著名高校率先实行自主招生的消息,其重要内容就是对一些特别优秀的考生,通过中学推荐、大学审核等程序,进入特别录取序列。只要这些考生的成绩达到江苏省第一批分数线,而不管他是否达到3所高校的最低控制线,并无社会疑义,即可被录取。这对那些“马失前蹄”的优秀学子来说无疑是寻到了一个好“归宿”;另一方面,优秀学子充实高校,也是高校不小的收获,所以,这绝对是一个双赢的政策。笔者还以为,此举迈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革命性一步,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义十分重大。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体制集权过多、统得过死。高考录取一直受计划经济影响,重视分数和“志愿”,采用纯粹的“一条杠杠定终身”的刚性做法。这固然有标准客观、操作简单的优点,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这种做法也逐渐暴露出其僵化、不科学的一面。目前的基础教育,从教学观念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考试模式(包括高考),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作为“终端”的录取方式,如果还拘守单一片面、僵化呆板的“一考定终身”的方式,不仅不利于客观、公正、科学、全面地选拔人才,而且会成为制约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因素。从某种程度说,目前人们对高考的批评,实际上主要就是对“一考定终身”的录取方式的批评。

    如果高校自主招生能大面积推广并制度化、规范化(真正的自主招生,还应当包括自主命题、对“单科特长生”实行破格录取等等),必将减轻高考这“一考”对学生和学校过重的负担和压力,使素质教育扎实有效地开展成为可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亦有望形成良性循环。

    8月12日的《扬子晚报》报道说,南京三所高校自主招生的改革取得了成功。许多第一志愿报考北大清华的“高分落榜生”也被三校“吃进”。东南大学此次招收的107名自主录取考生日前经媒体公布名单后,只有一名考生被举报排名作假,东大经过调查核实,将这名考生从名单中剔除。

    从这篇报道中不难读出两条信息:一是这三所江苏名校都把非第一志愿报考本校的“北大清华落榜生”收归帐下,体现了“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大学精神和气度,与某些高校“非一志愿不录”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谁是真正的“赢家”自然不言而喻。二是自主招生必须更加透明公开,全程接受有效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