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卷第一大题共10个小题,每题3分,共30分。考的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及“文学常识和文学鉴赏”,重点考了语音、识记汉字、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辨析病句、修辞、语言表达的连贯性、作家作品、文学体裁以及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等方面的能力。
这一大题的10个小题在考试中要求每位考生“寸土必争”,力求拿到24至30分。因而在复习时,这10道小题包含的内容既是基础,又是关键,很多有经验的高三老师都把这一块列为重中之重。笔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从2000年和2001年全国试题的比较中发现命题的特点,寻找题型的变化,理清复习的线索,分析复习的关键,帮助考生找出复习中事半功倍的方法。
(1)2001年高考新增加“语音”考点。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语音的要求是“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2000年语文试题中没有对字音的考查,但考虑到在我国推广普通话仍然是一项迫切而又艰巨的工作,因此,2001年高考增加了对“语音”的考核。我国各方言区的语音差异很大,为照顾不同地区的考生,语音的考核一般要求辨音认读而不要求拼写,纵观近几年的语文试题,一直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集中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和异读字的字音。如2001卷中“分泌(bì)”应为mì。错误的原因是由于读音与声旁不同而误读。
语音部分考的是识记能力,复习时要勤查字典,重视《普通话异读审音表》,要把平常性记忆和突出性记忆结合起来。
(2)2000年第1小题和2001年第2小题都考查汉字字形。
字形的考查重点是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多音多义字、形似字和同音字:从测试的角度看,近几年多考音同易错字、多音多义易混字、形似易混字、形似音同易错字。由于制版的限制,一般只考别字,而不考错字。因此,在具体语境中辨析字形是复习时要把握的关键。解题的方法是:①“据义定形”,如2001年试题中“融汇贯通”应为“融会贯通”(“会”是融合之意);“气慨”应为“气概”(“概”是指气度神情);“调蔽”应为“凋敝”(“敝”为破旧衰败之意)。②勤查字典,特别要对成语的来龙去脉搞清楚。③汉语构词有一个规律,一个词常常是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字双举,如“貌合神离”中的“貌”和“神”相对,“合”与“离”相反,在这里若将“合”写作“和”就讲不通了。④平时就要读准字音(包括声调),这是辨别错别字的好办法。
(3)2000年、2001年的第3小题都考查了近义词的辨析。
近义词的意义相近,但有种种细微差别,在运用中不可相互替换,如“显现——展现——呈现”,“希望——期望”。近义词在表达上有着积极作用,能充分表达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使语言富于变化,因此,考查近义词的使用,最能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近义词的辨析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①词义上(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②色彩上(褒义、中性、贬义);③用法上(搭配对象、词性、句法功能)。另外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加以判别,有时甚至需反复比较才能确定。
复习时,把握“存同求异”的原则。如2001年试题中“庄重”、“郑重”区别在于“庄重”多指言语、态度认真,“郑重”多指严肃严谨。“演示”和“演练”的区别在于“演示”指显示表现出来,“演练”重点在“训练操练”上。“引导”、“导致”二者区别主要在于“导致”多表示一个不好的结果,“引导”多指带领,指引向某个目标方向,倾向于好的结果。
(4)2000年、2001年第4小题都考查了对成语的运用能力。
《考试说明》在要求正确使用词语时,提出“包括成语”。实际上正确使用成语和正确使用词语的考查目的、考查方式是一样的,只不过成语是词汇中的精华,比词语更精炼,更典型,因而更能体现使用是否准确恰当,也反映了汉语的特色。这一考点也是历年高考的保留项目。
复习这一考点时,除平常注意积累外,需始终把握重要一点:因为成语是一种特殊的固定词语,它的意义具有整体性,并不是构词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同时成语还具有比喻义,运用时切忌望文生义。如2001年考题中“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车水马龙”(车像流水,马像游龙,形容车马很多,来往不绝);“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5)2000年、2001年第5小题都考了对病句的辨析。
学习语法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促进语言规范化,不合规范的句子就是病句。病句的类型很多,《考试说明》规定重点掌握六种(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做题时要注意运用语感审读法、主干压缩法、造句类比法等方法,多思考、多总结。如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这次网络短训班的学员,除北大本校人员外,还有来自清华大学等15所高校的教师、学生和科技工作者也参加了学习。
B.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增强使用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C.在新的千年里,中华民族这条巨龙一定会昂首腾飞于无垠的天际,创造出令世界惊异的奇迹来。
D.这家工厂虽然规模不大,但曾两次荣获省科学大会奖,三次被授予省优质产品称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
[分析]:答案为C。
A句属句式杂揉,应去掉“还有来自”或“也参加了学习”。B句语序不当,“规范”应调至“使用”前面,且从逻辑上说犯了种概念和属概念并列的毛病,因为“报刊杂志”本身也是“出版物”,“一切出版物”显然也包括了“报刊、杂志”,所以,它们不能并列在一起。
(6)2000年、2001年第6小题都考查句意连贯(句子的归位与插入)。
句意连贯,就是要求一个复句的各分句之间或一个语段的各个句子之间要互相衔接,前后联系,文意畅通。具体要求:话题统一,文气贯通,句序合理,逻辑性强,有条理,注意语句的衔接与呼应,格调一致。
语言表达的连贯,各种试题千变万化,常令考生见题茫然而不知从何处入手解析。其实,是否连贯,所涉及不外乎两大方面:一是语言的表达形式,二是语言的表达内容。
例如,2001年试题: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1)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①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②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③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④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分析]答案选D。
第(1)句从语言表达形式看,与后面的四字短语连贯一致的当属②,由此排除A、B;第(2)句从语言表达形式看,音节和谐,押韵上口的应选④,从内容上看先说“群山”,接着应说“群山”上的“层林”,故也应选④。
(7)2000年、2001年的第7小题都考了文学常识和文体常识。
文学常识、文体常识侧重于识记,考试检测范围:①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②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及代表作;③文学体裁常识。
作家作品一直是文学常识的热点,是考查的重要内容,复习时应重点识记:①在创作上有风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较大贡献,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家作品和风格流派。②在世界文学史上知名度高,有较大影响的大师级的外国著名作家及其作品。③与中学教材联系密切或有一定联系,可以从教材拓展延伸开去,涉及到古今中外名家名著。④文学作品中那些仍“活”在我们生活中的人物形象。
(8)2000年、2001年的第8、9、10三小题都考了文学鉴赏。这一考点共分为“古典诗歌鉴赏”和“现代诗歌鉴赏”两大块。
“古典诗歌鉴赏”包括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评价其思想内容两大部分。考查方式:①单独考查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如2000年全国试题《约客》一题。②把对形象、语言、技巧的考查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联系学生过去读过的文学作品从某一方面加以比较、赏析,如2001年全国试题第8、9小题《赋得暮雨送李胄》。
鉴赏古典诗词,一要分清其体裁类别;二要了解古典诗歌的两大传统(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风格(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征)、流派(如宋词的豪放派、婉约派);三是通过咀嚼语言去感觉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其意境美;四要把握诗中常见的文学典故;五要注意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比喻、象征、拟人、夸张、对仗(对偶)、衬托、情景交融、语序倒置等,尤其是对作品语言表现力做具体、深入的发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情感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六要联系作者生平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赏析思路:认读感知——启动情思——选项核对——辨析真伪。
现代诗歌是作者以丰富的感情和想像,运用节奏鲜明、和谐精练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鉴赏现代诗歌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联系社会现实,它常常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捷径。②发挥联想,揣摩诗歌的意境、意象。③深入解剖诗的形象,揣摩诗人的情感。④细细品味诗歌的语言,从分析语言的准确性、形象性、抒情性进而分析语言的音乐美、图画美。⑤体味诗歌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以2001年全国高考第10小题为例分析:
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海——臧克家
从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你的颜色;
从一阵阵的清风,嗅到了你的气息;
摸着潮湿的衣角,触到了你的体温;
深夜醒来,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分析]:通过阅读,我们发现A、B、C三项陈述有根有据,而D项“人生哲学”“人生哲理”却属于对诗的驾空分析。对“海”这一形象的把握不准,因此对诗的主旨概括有偏差。故选D。
另外,2000年考查了虚词的用法,其实这属于“正确运用词语”的内容,虽然2001年没考,但不等于以后不考。因此,在平时复习时要注重对实词、虚词(关联词、副词等)、成语的全面复习。
这两年均未考修辞方面的内容,但同样也不能忽视。实际上在试卷的第五大题上涵盖了这一考点(如句式的变换、仿写等),在2002年的高考备考复习中也应加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