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就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近几年来,历史高考试题呈现出强调理论思考的趋势,尤其是新观点的不断推出,引起了广大师生高度重视。只有在历史高考复习中,更新观念,重视对历史基本理论的学习,才能提高历史高考复习的效果。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刘宗绪在《浅谈世界近代史的若干问题》一文中,从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的角度,阐释了世界近代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国际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在历史高考试题中,他的观点都有所体现。
刘宗绪在文章中指出:“认识历史,解释历史,首先应该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他还认为:确认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也是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同时还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的根本标准。从对以下试题的分析中,我们能看出这些观点。
例1.清初,奖励垦荒,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和实行“摊丁入亩”,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A.调整生产关系 B.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C.加强经济掠夺 D.放松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此题考查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观点。清初统治者调整了政策,其中包括奖励垦荒、更名田和“摊丁入亩”政策。C项与题意相背,可以排除。奖励垦荒和更名田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摊丁入亩”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但都与题意不符,可以排除。清初实行奖励垦荒、更名田和“摊丁入亩”政策的结果,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与发展。所以说,清初通过调整政策,调整了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此题考查了考生运用生产力观点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A项为正确答案。
例2.清朝前期,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A.农民受到残酷剥削,购买力极低 B.地主商人投资于土地,手工业生产资金短缺
C.科学技术不发达,手工业品质低价高 D.各级政府对手工业生产限制重重
本题考查再认历史阶段特征的能力。清朝前期,中国已处于封建社会瓦解时期,资本主义萌芽虽有缓慢发展,但是,封建制度(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生产力)的成长。A、B、D三项是正确答案。有些考生一看到科学技术,就马上想到邓小平所说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就认为:“科技不发达,手工业品质低价高”也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不符合题意,所以,选择C项是错误的。由于多项选择题自1999年起不再列为题型,但此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就是不能把生产力的观点当成标签到处乱贴,这不是命题组的初衷。
例3.据1887年《海关报告》,牛庄土纱每包(150公斤),售价白银87两;洋纱每包(150公斤),售价白银仅57两。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
A.洋纱因价廉更具有竞争能力 B.土纱以质优受到用户的欢迎
C.机器生产对手工生产的优势 D.洋纱的运销受到特权的保护
本题考查分析能力。要求分析每包中国土纱比每包洋纱价格昂贵的原因。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洋纱因价廉更具有竞争力,洋纱是采用机器生产(先进生产方式),而土纱是采用手工生产(落后生产方式),机器生产比手工生产更具有优势;洋纱的运销受到协定关税等特权的保护。所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B项符合题意,是正确答案。
例4.《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因为它规定:
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
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 D.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本题考查因果原理,要求透过现象(B项),分析《天朝田亩制度》绝对平均主义性质。因为绝对平均主义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的生产积极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自相矛盾,多生产对农民没有实际好处。B项为正确答案。
例5.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工矿企业中进行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主要是为了:
A.清除反动分子和封建残余 B.改善工人的生产劳动条件
C.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 D.促进实现生产技术现代化
本题考查运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原理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工矿企业中进行的民主改革就是废除压迫工人的旧制度;生产改革就是废除旧的生产管理制度,总之是改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C项是正确答案。
例6.1975年邓小平主持全面整顿的实质是:
A.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B.系统地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C.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D.以实现“四个现代化”为全党工作大局
这道题考查运用现象与本质的原理,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有的考生只见现象,不见本质,选择了A项或C项。“文革”期间,各地发生夺权、武斗,生产受到破坏。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他从整顿铁路运输开始,接着在农业、工业、教育和科技等方面都进行了整顿,不仅把国民经济搞上去,逐步实现了社会稳定,而且更主要的是系统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所以,B项是正确答案。
例7.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D.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存,共同发展
这道题考查认识能力和分析能力。B、C、D三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和工业经济改革的内容,与题意不符,可以排除。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就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A项是正确答案。
例8.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下列各项中最能表明这一性质的是:
A.采取武装斗争的方式打败了王军 B.没收、出卖王室土地,废除地主对国王的封建义务
C.处死国王查理一世 D.1649年5月英国宣布为共和国
这道题考查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理解和分析能力。采取武装斗争打败王军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决定性质。所以,A项可以排除。B、C、D三项都是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内容,但是,试题的设问是:“最能表明这一性质”,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观点分析,应该是触动了封建土地制度,彻底铲除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B项是正确答案。
例9.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A.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人民的强烈愤慨
C.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极度恶化
D.人民觉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社会共和国”
此题难度较大,它要求考生在理解问题的基础上,洞察问题的实质。当时的确是极端腐败的“七月王朝”统治着法国,他们贪脏枉法,营私舞弊,向人民群众征收重税,弄得民不聊生,引起劳动人民的强烈不满。但这些都是现象,其实质是“七月王朝”是“代表资产阶级的一个集团——金融贵族的利益”,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激起了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的不满。本题的正确选项应该是A。有的考生未从“法国”去想问题,而是从“欧洲革命”上去考虑问题,结果当然是错误的。
例10.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陈启沅)岁甲寅(1854年)至南洋,遍游各埠,考求机器之学。壬申岁(1872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出丝精美,行销于欧美两洲,价值之高,倍于从前,遂获厚利。先是乡间缫丝,循用旧法,闻启沅提议创用汽机,咸(都)笑之,及工厂已成,果著成效,机房中人又联群挟制,鼓动风潮,谓此风一开则工人失业,生计立穷,无知之民相率附和,几欲将丝厂毁拆……当风潮最剧时,亲友危之,宗族议之,(启沅)亦绝不为动,其魄力之雄毅有如此者。然以事招众忌,乃改创设缫丝小机,以便小资本家经营,功用则与大机无异,而小机之利尤普。卒之(终于)风气日开,南、顺(南海、顺德)各属群相仿效。今(1910年)则全省缫丝均用机器,多至百数家……
(摘自《南海县志》卷21)
材料二: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第二个理由是因为男女在同一厂房里做工,有伤风化。第三个理由是……工匠操纵机器,技艺不纯熟,容易伤人。人们又反对汽笛声音太吵闹,机器响声太大,又说高烟囱有伤风水。
(摘自1874年《捷报》卷12)
A.根据以上两个材料,把有关继昌隆缫丝厂投产后艰苦创业、生产经营的重要情况概括提炼,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B.综合你所列出的情况,可以得出什么重要结论?
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关于生产力的材料解析题,主要考查历史材料处理能力,也就是信息处理能力。在阅读理解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对回答问题有用的有效信息。
第一问,要求考生答出:机器生产,产品质量好;产品主要供出口,获利多;机器缫丝业同手工缫丝业发生利益冲突;机器缫丝受到旧习俗、旧观念的反对;缫丝厂存在污染环境和工人技艺不熟练的问题;陈启沅顶住了各种压力,坚持办厂;陈启沅研制并推广了缫丝小机。此题旨在考查考生充分地利用各个有效信息点,有条理地分析、整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第二问,可以有两类答案:一为陈启沅对该厂的生产与销售经营有方,管理得法,敢于坚持,勇于创新,使这一家早期民族近代工业能够成长并扩大了影响;一为继昌隆应用近代技术和机器生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或生产方式)。虽然会遇到种种阻力,但终究会发展起来。此问旨在考查考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习历史,解释历史,首先应该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对发展生产力有利的事件或人物应该肯定;对发展生产力不利的事件或人物应该否定。只有正确掌握生产力标准,才能正确认识历史、解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