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教育部的部署,2002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都将实行这种测试。由于综合测试是一种新型的考试方式,与以往的“3+2”模式下的单学科考试不同,教无定论,学无定法,因此中学出现了“恐综征”:校长、教师到处打探有关综合测试的“消息”、“新闻”,一有办班的风吹草动就倾巢出动;即将参加考试的考生家长也慷慨解囊,大批购买“综合能力辅导”的读物材料。于是,各种各样冠以“权威”、“专家”、“最新”字样的光盘、书籍、研讨班,大行其道,商家钵满盆溢,教师疲于奔命,似乎真的是来了“狼”。
其实,综合能力测试也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从国内来说,前几年已经在保送生的招生选拔中初露锋芒。自1999年广东试点开始,已经有18个省市平稳地试行了这种考试项目。从国际上来说,综合测试也不是我们的独创,GRE、GMAT等申请美国院校入学的外语测试,主要考查的是考生对各门学科知识掌握的水平和能力,其实就是人家的“综合能力测试”。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高考改革的方案,新一轮高考改革的重点是考试内容的改革。因此,综合科目改革的实质在于考查重点、考查方式、考查内容的转变,解决的是死记硬背的问题。考虑到中学的教学实际情况,从一开始制定方案,教育部就明确综合能力测试“首先是学科内的综合,其次才是跨学科的综合”。前几年18个省市的试卷结构中,单学科的试题占了绝大多数,并非一下子变得连教师都无所适从了。当然,由于新一轮高考改革的目的要考查考生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科间的综合是将来的发展趋势。所以,作为教师来说,首先仍然要踏踏实实地教好自己所承担的学科的教学内容;其次,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和应用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决不是如一些人所说的要变成“多面手”—一个教师包打天下,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甚至音、体、美,什么都知晓,什么都能教。须知,知识的分科是多少年来人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发展的结果,中学主要教给学生的还是基础知识,培养的也是基础能力。不可能也无须要求学生具备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能力,不可能也无须要求学生对所有发生的社会热点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依愚见,面对这种“新型”的考试科目,中学教师和考生以及考生的家长们大可不必惊慌失措,只要踏踏实实地教,踏踏实实地学,只要能够把已经学习的知识融会贯通,就会在考试中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仔细想想,“狼”其实并没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