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类:自身条件不能达标
     一位从小喜欢航海的考生戴着厚厚镜片的眼镜,他的一模成绩已经达到一所大学的船舶驾驶专业的分数线,想将这所院校报在第一志愿。招办的老师首先询问了他的视力,结果该考生告之左眼视力不到4.8。老师说,这一项指标就可以将你的第一志愿否定。因为除了分数之外,考生的视力、身高和体重也是一些院校的招收硬件,考生一方面忽视这些细节,另一方面又围绕着这些禁区报志愿,高分死档在所难免。
     第二类:忽视单独录取志愿的填写
     一位招办的老师介绍说,许多高分考生对提前单独录取知之甚少,有的人索性空着不填。其实,这在战略上就比其他人失去了一次录取的机会。提前单独录取根本不会影响下一批次的录取工作,只能提供更多的选择。
     第三类:将一模的考试成绩作为报考的惟一依据
     有少数考生一模成绩纯属超水平发挥,其真实水平只能报考一类院校内的北京市属院校,但是由于考生过度自信,家长也没有及时干预,导致考生忽视了将一模与高三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及会考的成绩综合评估。有的考生在这种情况下,甚至会冲刺清华这样的国家级名校。最后一旦失误,则不但与一类院校无缘,甚至与二类院校的好专业、好学校也失之交臂,最后只能死档。
     第四类:相关单科成绩不达标
     一位北京的考生从小喜欢玩电子游戏,学习成绩总体水平比较好,分数排名也高居全市上游,为此他想将一类院校的志愿全部定位在电子类,并且雄心勃勃地冲刺国内一所著名的大学。但是,他被这所大学的咨询老师泼上一盆冷水,因为该高校的电子类专业十分看中考生的数学分数,这位考生恰恰在数学上是弱项。所以老师建议他,为了稳妥起见,还是绕开电子类等数学敏感学科,在文理兼收的专业上再重新选择志愿。
     第五类:每个志愿只“锁住”三个专业
     一位重点院校的招办老师告诉记者,许多高分家长都在抱怨“第一志愿难选,第二志愿又怕接不住。其实对于高分考生和他们的家长而言,都是因为忽视了每个志愿里面的服从分配。其实即便是考生的志愿专业,也不一定就是最理想的专业。以往的经验表明,考生因为志愿选择面比较狭窄,导致高分低志愿以后,大多数人宁愿高分死档。
     第六类:忽视第二批次院校的填报
     一位考生家长拿着孩子的志愿草稿询问二类报考院校的招生老师,结果被提出整改建议。原来,考生和家长主要集中精力规划第一批志愿,在填报第二类志愿时,把3所拉不开档次的院校分别排开,这样一旦达不到第二批次第一志愿的分数线,就会一下子丧失本科录取机会。
     第七类:将外地名校“垫底”
     一位家长希望从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和南京大学等京外院校里面选出一个为孩子的第一批志愿“垫底”,即将他们中的一个填在第三志愿。幸亏招办的一位老师的及时提醒,方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院校都是国际上著名的高等学府,只是由于地域的差距不为一些北京人了解而已。如果考生实力比较强,将这些院校中的一个填报在清华大学之后还有录取的机会,填报在第三志愿上的录取机会将十分渺茫。倘若考生的实力只允许把北京理工大学或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样的院校报在第一批第一志愿,那么一定不要再将上述3所院校报在第二志愿,第二志愿选择京外省级院校的机会相对高一些,特别是西部的一些不为人知的院校。
     第八类:第一批院校的3个志愿都停留在北京
     一位去年高分死档生到一所仅次于清华大学的高校询问,如果将其与另外一所北京的高校分别填报在第一和第二志愿,再将一所市属师范类院校填报在第三志愿,可行性有多大?老师的回答是“零”。因为这位考生青睐的第一和第二志愿两所院校水平相当,录取分数线相差无几,另外,这两所院校每年的第一志愿录取率在90%以上,只是接纳少许从清华大学落下来的第二志愿考生。所以,如若报考这个水平的院校,只能二中选一。对于这样水平的考生,更要特别注意,如果都在北京一地选择第一批的志愿,则因为过于苛求,3个志愿“变成”了一个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