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专稿:高考模拟题,必须打假!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6-21

    作为一名高三语文教师,在已进入最后阶段“白热化”的应试模拟训练中,我被越来越多的高考模拟题弄得焦头烂额、尴尬万分,以至对自己的工作丧失了起码的激情,甚至怀疑其价值。如果是由于我不敬业,或水平低下、经验不足,我将无怨无悔,立即“下课”走人。可无论是以我近十年的辛勤工作和在应试教育上的“小有成就”,还是学生、同事对自己的评价,都不能证明责任在我。

    在以生为本、推行素质教育已成共识的今天,我觉得这些模拟题越来越让人受不了:一是专捏人软处,以捉弄人为乐。以语音题为例,我不懂此类 以推广普通话为目的的题目为什么要从方言中吸取“养料”,我记不住( 也永远不想记住)“弄堂”的“弄”要读“lòng”而不是“nòng”,“答碴儿”的“答”要读“dā ”而不是“dá”。更要命的是这类题都是选择题,一旦你被拿捏住一处“软”,即使其余的15个语音你能读得跟中央台播音员一样也是白搭。这样的题目真让人无处喊冤,欲哭无泪。

    二是命题人不仅自己生活在语言的真空里,还要把所有的考生塞到他们的语言真空。我实在搞不懂“大会下午3点开幕,但不到2点,会堂外的台阶上就候满了严阵以待的记者”句中“严阵以待”这个成语为什么就用错了,根据难道仅仅是成语辞典中“摆好严整的阵势,以待来犯之敌”的解释?毕竟不是人人读经事事用典的时代了,何必恪守原词原义不放呢?在生动鲜活的语用现实面前闭目塞听、装聋作哑只能是自欺欺人。

    三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嘴大有理,让人无所适从。当师生们被纳入语言真空中并习惯“真空思维”后,命题人又常跟你开这样的玩笑:“全书收集了汪曾祺从1941年的第一篇小说到临终前的几乎全部作品,这对众多的‘汪迷’来说,真是大快朵颐了。”命题大人楞是认为该句的“大快朵颐”用法无误。如此虚虚实实,神龙见首不见尾、“鼠”被“猫”戏后,我真想一把撕了试卷,猛踹命题大人屁股。

    多年来我已被这类不讲理的题目折腾得精疲力尽、心灰意冷,所以你可以想象我对新的语文高考抱有多大希望:毕竟今年考试内容作了令人瞩目的改革,特别是增加了主观表述题的分量,向语文的本意迈近了一大步。比如有这样一道“续写语句”题:“作家笔下的优美散文,好似热情而阅历丰富的导游,(1)它会带你去攀登泰山那回环曲折的盘道,(2)——————,(3)——————,(4)——————,它会让你情不自禁地赞叹,祖国的山山水水多么富有迷人的魅力啊!”你无法否认这是一条极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好题,可很快我发现我太盲目乐观了。因为好题目容易出,可标准由谁定,试卷由谁判,这都是绕不开的问题。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我绝不相信在高喊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居然还有“高考专家”在“高考说明会”上这样煞有介事地“解题讲经”:以上2、3、4空格处所填内容必须依次是山、水、水,以便连同1句照应后文的“山山水水”,否则一律算错!如此的僵化霸道、深文周纳、故弄玄虚怎能不让人对语文畏而远之、厌烦透顶?

    类似以上的题目,我敢肯定地说,每个高三语文老师都要经常遭遇;面对学生困惑的目光,都有过刻骨铭心的尴尬体验。这样的题目之令人尴尬、窝火,尽在其“假”:假命题、假标准、假技巧……不仅考不出智慧、情商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对语文学科彻底失望,还陷语文学科于伪科学的境地。更为严重的是,这些题目都是名校名师名卷的“结晶”,据说是高考试卷的“模子”;而且,人家名校名师就是靠这样的“魔鬼训练”才成就应试英雄美名的,你还能不把它当回事?所以,你看出来了吧,它有着怎样恶劣的示范和导向作用,说它误尽苍生实不为过。素质教育年年喊,春风难度玉门关,根源就在于这样的伪学问层出不穷,伪专家代有人出。

    作为语文老师,我深知,我所教的这些内容对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水平没有多大帮助,白白耗费年青人的心智。让原本自由灵活的汉语戴上沉重的镣铐,把活生生的语言搞得生硬僵死,对学生进行这种不讲道理的严酷训练,只能将他们的语文兴趣给抹煞掉。可是如果我不教这些,又承担不了学生落榜的责任,进退两难呀,都是罪过!我强烈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成立打假机构,将这些混淆视听、败坏语文名声的“假题目”逐出任何考试!将制假贩假的伪专家请下神坛,还语文教育、语文考试以清朗自由的天空!

    中国球迷对糟糕的足球教练有一句很和教育有关的口号:“下课!”在此,恕我不敬地问一句,我们陈旧的语文教学观念,我们奉若神明的不合时宜的“专家”,何时“下课”呢?

    愿识者有以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