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权威部门披露,今年北京秋季高考的录取比例,将继续维持在70%以上,也就是说每1.4个考生中,就有一个人可以被录取。如果再加上民办高校等其他教育形式的补充,则差不多所有有意求学者都有机会接受不同形式的高等教育。而据媒体报道,上海、广东、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今年的预期高考录取比例也都与北京相近甚至高于北京。高考考场上的竞争,已经不那么惨烈。
而与上述消息形成对照的是,有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报道却一年多似一年。与过去相比,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愈发严格,有些已经提高了一档甚至两档,以至于已经有所谓学历“贬值”之说。媒体对高校毕业生求职辅导的热度,已经不逊于针对高中毕业生的高考辅导。
对比过去高考时的大比例、高强度竞争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敞开接纳,如今大学的“进门易”与“出门难”并存的现象,似乎证明我们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出了“紧缺时代”。
但是,这一切毕竟只是发生在北京及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与之相似的大城市和发达地区,如果我们将目光扩大至全国,则形势显然并没有这么乐观。截止到今年,上海、北京等地区已先后实行了高考的独立命题,以往关于不同地区录取分数线不同的争论已经不会发生,但是不同地区高考竞争的激烈程度依然有很大差异。有媒体引述官方统计数字,预计今年全国高考录取比例为52%。这一数字不但证明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的高考录取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还意味着那些低于平均水平的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有着更大的差距。而这差距的存在,证明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资源的分配并不均衡,而那些教育资源依然紧缺的地区,恰恰正是人才需求最为迫切而对人才的吸引力又相对不足的落后地区。因此,局部地区在高等教育机会和人才需求方面的供需平衡,并不能说明全国的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已经走出紧缺时代。
一个更加潜在的问题是,随着教育资源进一步实行区域化分配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变,可能会有更多来自欠发达地区的、生活困难的学生,会因为缺少机会和经济能力,而无法接受高等教育。如果这样的现象越来越多,则不但有违社会公平原则,而且也会对落后地区的发展不利。因此,大力发展高等教育,解决供需矛盾,同时给那些确有才华而又无力负担学习费用的学生以经济支持,是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