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媒体不炒、商家不闹 今年高考气氛好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7-10

  北京:高考不热闹

  除了全国都实行“3+X”和网上录取,今年的高考还有什么跟往年不一样的?北京一位跑了多年高考报道的“老记”想了想,笑着说:“今年高考不热闹。”

  以往,高考是很“热闹”的,像过节一样:报刊媒体连篇累牍,各式“高考特刊”足以让学生家长眼晕;每到高考时,“高考经济”便热起来,各种营养品热卖,高考房被订一空;高考当天,外面“烤”着的家长恨不得比考生还多……

  而在今年,高考真的不那么热闹了。首先是热切期待着考生的宾馆有些“失落”。附近有好几个考点的北京友谊宾馆,今年订出的高考房只有100来套,比去年少了一半,崇文区培新宾馆的管理人员也说,今年高考订房的少多了。

  考场里的“花哨”东西也少了。北京一个考点的负责人说,我们学校对待考生的原则是关照到位,一切正常,以免令考生感到过分的压力和不安。“我们尽量不做更多的布置,使考生尽量放松,让他们感觉高考与平时的考试没什么不一样。”

  和往年考场外乱糟糟的场面形成鲜明对比,今年考点外面也很平静。家离北京四中和156中学这两个考点都不远的一位老大爷说,今年比去年“消停”:车少了,等着的家长也少了。记者发现,在四中门口,几乎都见不到一个小商小贩,商家做宣传、销售商品的也少了,即使偶尔有,也是静悄悄地走到家长身边后,递上一张宣传单。

  对一些家长来说,“一考定终生”的观念已经开始淡化。一位李姓家长是让孩子自己去考场的。他的观点很有代表性:现在选择的机会多了,上大学的机会多了,各种成功的机会也多了,并不一定只有高考这座“独木桥”可走,所以用不着太“紧张”。

  教育部高教司一位负责同志说,接受高等教育的途径其实很多。除了传统的成人高校、民办大学、自学考试,近两年网络教育发展很快,现在经教育部批准的网络教育学院试点就已经达到了67所,到2001年年底,网络教育学院的注册学生已经达到了63.3万人。去年,高考年龄解禁,为终身接受高等教育打开了大门。“终身教育”观念将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本报记者 刘继安)

  上海:媒体静悄悄

  本报上海7月8日讯(记者 沈祖芸) 高考进入第二天,记者惊喜地发现:今年上海高考不仅考场周边环境静悄悄,媒体的静悄悄显得尤为突出,成了上海高考的一大特色。

  翻阅上海的三大主要媒体,《文汇报》的报道题为“上海九万学子从容应考”,《解放日报》的报道题为“九万考生笑对高考”,《新民晚报》的报道题为“九万考生自信赶考”。记者发现,关于今年高考三大媒体都仅作了篇幅短小的报道,且不约而同地点出上海考生呈现出的新气象:自信、从容。

  以往,早在五、六月份,上海媒体便开始为高考新闻战抢起了跑道。这家是趋势预测,那家是专家提醒;今天是志愿攻略,明天是应考宝典,用高三生的话说“硝烟弥漫的媒体大战自然把7月熏成了‘黑色’”。如此大战可能还仅仅是“热身”,真正的酣战要从高考三日持续到高校录取。这期间,刚刚“放出来”的命题教师成为了“紧俏商品”,这家请、那家约,你说说命题的原则,我解析命题的意图,更有甚者马上可以判断出考生们的总体走势。家长们说:“哎,这黑色7月实在难熬,考完了还得提心吊胆,再过几天,又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而今年完全不同,媒体在静悄悄的环境里也平静地发生着变化——新闻炒作没有了,跟踪追击不见了,甚至一贯的命题分析也淡化了。《文汇报》教卫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海媒体表现出的这种变化,正反映了全社会都在为考生、为考场、进而为整个教育界在营造、创设一种清静的环境,让学生们能更自由、健康、茁壮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