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高考秀的意外收获(附魏明伦高考作文)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7-26

  魏明伦先生随着今年的高考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回人们关注的,不是他的戏曲剧本,也不是他的戏到什么地方演,该地有没有邀请他大驾光临,而是他写的两篇高考作文。

  崔永元《实话实说》作了一个策划,请魏明伦、聂卫平、何祚庥等各界专家来做一场“高考秀”,请他们“试写并且谈论高考作文”。因为目前高考阅卷工作尚未结束,这个节目被要求推迟播出。人们有幸提前看到这场“高考秀”,得谢谢魏先生。魏先生因为他的“高考作文”在四川媒体上“引起强烈争议”,自己要求南方一家晚报“关注一下”,人家就把他的“高考作文”《考场思考》登了出来。当然,那些“强烈争议”的内容也就随之摘要刊出。“争议”集中在一点上,就是这篇《考场思考》该给多少分。恭维者说,好好好,好得不得了,可以给满分;不恭维者则说,文章当然好得不得了,但是从阅卷要求看如何如何,不能给高分,甚至不能判及格。两者差距之大,使节目现场的“崔永元见状赶紧圆场”(参见7月14日《羊城晚报》)。至于节目现场以外,主要是成都的教师当中,“争议”还在继续。

  崔永元《实话实说》播出来究竟是什么样,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一场“高考秀”实在给人带来不小的意外收获。虽然人们很想责备崔永元为什么不去把巩俐、伏明霞这些名校研究生请来做这篇作文,但是魏先生文章引起的争论已经让人无心再去进行这种善意的调侃,只想从这些争论中看到高考作文的种种玄机。

  南京有家考试书店,门口有副对联:高考相差一分,人生两种命运。考分对考生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相差一分尚且如此,一篇作文,从满分到不及格之间,相差大约在16分以上,这对考生录取哪个学校,乃至将来选择什么工作,意义重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人们对高考作文评分的关注,岂能等闲视之!崔永元所以找名流来作文,而不是请他们来解方程式,原因不言自明。而作文评分标准之复杂,之难以掌握,局外人一概不知其详。吴非先生深知其害,在报刊上不止一次撰文,极有分寸地说明亟待改革的种种理由,可惜似乎听者寥寥。这一回“高考秀”的意外收获之一,就是让人看到这种评分的事实上的悬殊性。请的都是语文教学的专家,对同一篇作文的评分,悬殊竟然如此之大,而且各有道理,互不相让。排除作者的名人效应,怎么可能使人相信,在真正的阅卷当中,不会产生类似的悬殊?考生运气好,碰上一个开明点的阅卷老师,评分也许就会高一些;万一碰上一个不那么开明的老师,评分也许就有天壤之别。这“开明”与否,谁能把握?又如何把握?考生既无权挑选阅卷老师,组织者也无法鉴定阅卷老师内心深处“开明”与否。再说,阅卷任务之重,也不容许老师们坐在那里慢慢讨论,慢慢统一思想。

  7月1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在湖北,9天有效阅卷期内,每位老师须批阅作文1000余份,平均每天120份,每份试卷的作文阅评时间为4分钟至4分半钟”。所以,一个考生如果不想放弃升学深造这条路,不想给自己添不必要的麻烦,高考作文就必须中规中矩,让阅卷老师都能认同,至少不能让人产生歧义。如果都像魏先生这样来一场“考场冒险”,很可能就考砸了。

  高考作文的“含考量”,似乎一直在所有各科考题中名列第一。既要考思想,又要考方法;既要考论点论据、谋篇布局,又要考语言文字、语法修辞……哪个层面稍有瑕疵,扣分是毫不留情的。如果这种扣分公正合理,人们也就不必议论。现在连名家作文的评分都有如此巨大的悬殊,这种评分标准的把握,乃至于评分标准本身,又怎能不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

抓周

——也谈“心灵的选择”

  从婴儿伊始,鄙人就面临选择。

  吾家与梨园一贯有缘。听父母说:我一岁“抓周”,先抓着彩色蜡笔,忽又扔掉。拾起唱戏的纸人儿,小手抓紧不放,就像乌纱官员抓紧权柄不放一样。这是我人生第一次选择,但没有“心灵”指挥。奶娃娃“没心没肺”,只是“跟着感觉走”。

  父亲预测我是天生的戏剧胚子,替我安排命运。我只读了三年小学,没毕业就“下海”唱戏,挣钱养家,年方九岁。这一次我有“心灵”了,但心不由己,由父亲作主;父亲也心不由己,为生计所迫,只好违心让孩子失学。

  如果说,早熟的我也有心灵选择的话,那是在潜意识里不知不觉渐渐倾斜。台上扮演生净末丑,台下自修诗词文赋。淡化粉墨,偏爱笔墨,从“三尺戏子”兼作“一介书生”。父母担忧,甚至担惊。那年头,笔是惹祸根芽。我一面写剧本,一面写检查。阶级斗争稍缓时,剧团需要我写剧本;政治运动激烈时,领导需要我写检查。我成了年龄最小的老运动员,前半生写的检查比剧本还多!按照我的心灵选择,当然愿意写剧本,决不愿写检查。可是,老天爷,我能够只写剧本,不写检查吗?!

  俱往矣,看今朝。终于熬出头来,写剧本不写检查了。作家作品,随笔随心,大抵可以自作心灵选择了吧?信手举个例子:报刊殷勤约稿,在下苦吟成文,慎重呈上。但发表出来,往往已被编者删改。每遇这种需要我用“心灵”选择之时,我选择的结果总是宁可不发,不愿删改。于是,特别敦促编者八个大字:“改则勿用,用则勿改!”然而,结果往往也是八个字:用也用了,改也改了!唉,作者无奈,自叹择不由心。回头一想,编者同样择不由心,其苦衷可以理解。当今的特色是作者不写检查了;编者呢?……

  可见某些事物的结果,不由当事的“心灵”选择。

  假定我是考生,面临高考现场,虽非“生死关头”,却是决定自己命运的头等大事。敬请注意:是决定自己命运,不是自己决定命运!主观努力在我,客观定夺在谁?不妨对比这次作文考题虚构的登山救人故事。登山者发现遇难者,救不救人,完全取决于登山者自己。而高考呢?第一志愿,第二志愿,是由考生自己心灵选择。如不如愿?录不录取?取人的标准如何?评卷的观念怎样?……岂能由考生我的心灵抉择,小命儿掌握在“考官”与“考制”那里!

  推论古今中外,有些事物的结果,是当事人心灵选择所定。有些事物无可选择,择不由心,心不由己。冥冥之中,另有无形的巨手在左右人们何去何从!

  啊!熙熙攘攘的世界,忙忙碌碌的人类。有时看见某人抓紧某事,以为是他心灵选择的结果。其实也如“跟着感觉走”的婴孩,抓则抓矣,那是“抓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