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K12评论:质疑高考招生的“三公”原则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7-26

    高考招生的口号中从来就没少过“公开”二字,但我们谁能说出高考公开的是什么?在考生和国民的眼里,高考似乎永远都蒙着一层厚厚的面纱。

    今年五月,一位考生家长向《羊城晚报》反映,去年他儿子的高考成绩是540分,远够不上某重点大学法律系本科的录取分数线(740分左右),故未被录取。然而,某单位纪检书记的孩子同样考了540分,却被录取了。这位家长希望高校将所录取的每个学生的分数张榜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并且希望有关部门调查该个案。随后,这位家长提供了学校名、学生名等详情(据《羊城晚报》5月30日)。这一则短短的消息是不可能撩开那位纪检书记的孩子录取内幕的,但至少他让人们想到了高考招生存在着不可公开的暗箱操作。

    我们还是来看高考阅卷后的一个程序----查分吧!每年高考分数公布以后,总有许多考生感觉到自己的考分与应得的分数相差太大,于是要求查分。事实证明,虽然每年有许多考生总抱着一线美好的愿望交钱查分,虽然学生缴纳了数目并不算少的人民币,但查分过程考生是不到,更不谈考生去奢望看一下自己的试卷,而且,查分的过程本身就蛮横地规定,只查总是否加错,不查阅卷情况。所以考生最初的愿望总是落空的。去年,湖北有一名考生感觉某一学科的得分与自己的估分差距太大,于是查分,结果无误,再查,还是无误。但考生得到了一份试卷上每一题的得分表,结果发现被他估接近满分的两道大题居然是零分,于是他明白肯定是阅卷方面出了问题。好在他有一名较真的父亲,通过关系找到了一位主管大人那里,终于赶在试卷进入化浆池前将那份试卷再度翻出,一看,正如考生所言,完全漏改。想想,我们难道不为那名考生捏一把汗?我就不明白,为什么考生交钱查分,却不让考生看到经过批阅的卷面,如果不能公开原始的卷面,难道就不能将试卷复印后公开么?其实,不敢公开学生的卷面的本身就是默认了阅卷不公正的存在。

    我们再来看看高考录取中的“120%投档”现象。所谓“120%投档”就是说,如果某校招50个,则可以得到60个学生的档案,你再从中抛回10个。那么把谁抛回去把谁留下呢?当然,最简单的方法是从高分到低分录取。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录取人不可能做到公平合理,因为各种关系渗透到那后面的20%之中了,结果抛回的只可能是那些没有门路的考生,特别是农村考生。你能说这种做法违法么?不能。因为为了“扩大各校招生自主权”,“凡在120%之内的由各校自行决定”。但你能公开录取学生的档案么?也不能。因为人们很自然地会将录取学生的档案与抛回的档案进行比较,这一比较就会让你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比如,A生退档的原因是因为物理学科的成绩太低,但你却不难发现,在录取的考生中,有不论是总分还是物理单科成绩都比A生低的,不用你说,人们自然会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去年,上海某重点大学出现网络故障,不能连接外面,面对信息闭塞的无聊苦闷,学生们在内部网乱逛。大概是教导处的哪位昏了头,对一份《机动指标使用讨论材料(2001年招生特殊情况汇总 )》的文件设置了共享,却没有设置密码,让其展现在大家面前。学生将它贴到本校的网站上,虽然20分钟后就被斑竹删了,但其内容却已传了出去。就是这一次“偶然”事故,让老百姓们看到了如果不是这次“偶然”事故也许永远也看不到这类的招生内幕。虽然在此之前,人们也许心知肚明,但这份显示着暗箱操作的材料是如此清晰的将情况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还是有点无法接受的感觉。因为这份材料上的记录显示游戏于高考录取规则之外的,除了前文所说到的那位教育部的官员外,还有级别有更高的,而且该校的校长、书记、纪委书记,相关学校的校长、科学院的院士、以及众多的实权部门的头头脑脑都榜上有名。试想,如果没有那次“偶然”,我们能看到这一切么?我们能以为这只是一个“个别现象”么?我们能奢望他们将这一切公开么?

    而且,我所说的这些还不包括招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的种种见不得人的幕后交易。

    所以,透过高考招生远没有达到公开的事实,如其说高考招生的头上还蒙着一块神秘的面纱,倒不如说是披着一块厚厚的遮羞布。

    凭心而论,就目前的社会现实来说,高招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一方净土。然而,这并不是说高考招生就是完美的,恰恰相反,它还需要在许多方面刮骨疗毒。制订合理的考试政策、完善现有的考试方法、打破录取的黑箱操作,使高考招生充分暴露在阳光之下,接受公众的严格监督,使高考招生更趋公平、公正、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