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华中理工大学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华中理工大学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东郊喻家山南麓,傍依东湖,
校园占地约200公顷,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 数百幢大小楼房
掩映在繁花树木之中。
  华中理工大学是国家教委直属的重点大学之一,具有实干苦
干、奋发向上的优良传统与“团结、求实、严谨、进取”的良好
校风,是新中国成立后发展最快的高等学校之一,教学质量和学
术水平在国内高等学校中处于前列。
  华中理工大学原名华中工学院,是1953年为适应我国社会主
义经济建设对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需要而新建的一所多科性的工
学院。1953年学院成立时集中了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
学、广西大学和中山大学的机械、电机和动力部分,以及这些院
校的部分基础课教师和设备,作为建校的基础。1971年,武汉机
械学院又合并入华中工学院。建校30多年来,全校教职员工团结
奋斗,艰苦创业,学校朝气蓬勃,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近
10多年来,学校坚持改革开放,锐意进取,使学校规模迅速扩大,
学科结构显著改善,已发展成为以工科为主,并设有理科、文科、
管理学科的多学科综合性大学。1988年1月, 改名为华中理工大
学。现在,全校共有25个系、2个部、53个本科专业、25 个博士
专业、68个硕士专业、1个博士后流动站,有17个研究中心和 23
个研究院、所,还有研究生院、经济管理学院和成人教育学院,
是全国规模最大的5所大学之一, 也是国务院首批批推建立研究
生院的大学之一。
  30多年来,华中理工大学已为国家培养了52000 多名大学本
科和研究生毕业生。1990——1991学年度在校学生13400 多人,
其中有研究生1600多人,有外国留学生40多人。此外,还有夜大
学生和函授生3500多人。
  根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办学活力,
着重提高水平”的指导方针,“七五”期间,华中理工大学进一
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又红又专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据1990年12月统计,全校共有教师2680多人,其中教授169 人,
副教授766人,博士生指导教师49人,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
年科技专家5人,国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7 人获国家
优秀教师称号。现在,这个学校的教师队伍已是一支数量可观、
学科配套、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都比较好、具有艰苦创业的实于
精神和敢于竞争的进取精神,并且已经为国家作出了很大贡献的
队伍。
  在改革开放中,华中理工大学十分重视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
文化交流。到1990年底,这所大学已同国外27所大学和一些科学
研究机构、公司建立了友好关系,签订了合作进行研究的协议。
近10年来,世界各地的数百位学者先后应邀到华中理工大学讲学
和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其中16位世界著名学者应聘为华中理工大
学名誉教授,29位学者应聘为顾问教授。在此期间,华中理工大
学向17个国家和地区的22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派出700多名教师、
研究人员和研究生, 去从事科学研究或攻读学位, 目前已有近
300人学成回校,在教学、 科研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华中理工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应国外大学和国际学术会
议的邀请,每年出国讲学、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人员数以
百计。此外,自1983年起,华中理工大学还多次主办了国际学术
会议。
  1985年以来,华中理工大学按照“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因
材施教,严活结合”的教学思想,扎扎实实地抓课程建设、教材
建设、教学基地建设和学风建设,稳步提高教学质量。至1990年,
全校有4个学科被国家教委确定为重点学科。 在全国教学成果评
奖中,获得国家级特等奖1项,国家级优秀奖3项,省级一等奖 8
项,省级二等奖17项, 获奖数量和等级在湖北省名列前茅。 从
1980年以来,全校教师自编文字教材、讲义1000多种,统编或主
编教材25 6种,有17部获省级优秀教材奖,6 部获国家级优秀教
材奖。
  随着学校的发展,教学和科研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目前,
全校有81个实验室,4个校办工厂, 已建成和正在建设的国家重
点实验室3个,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全校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额
已达11752万元。1990年11月,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1000 万元港
市,国家投资480 万元人民币兴建的华中理工大学新图书馆——
逸夫馆落成。这个新图书馆的建筑面积为15320平方米, 它的落
成并投入使用,为华中理工大学的教学、科研创造了新的良好条
件。现在,华中理工大学图书馆有藏书142万余册, 中外文期刊
8000多种,与国外13个国家图书馆、114所大学图书馆、20 个研
究机构、9个学会组织建立了书刊交换关系。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
社创建于1980年,至1990年底,已出版新书600余种、有82 种图
书在省以上各类评比中获奖。
  华中理工大学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开
展科学研究,把学校办成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学研究中心,既
为国家培养人才,又为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作贡献。据统计,从
1980年至1989年的10年间,共完成并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有 790
多项,获得国家和部、委、省、市奖励的科研成果有375项。 其
中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3项获国家发明奖,14 项获国家科技
进步奖。年度科研经费逐年稳步上升,“七五”期间,每年的科
研经费都居国家教委直属院校前5名之中。在“六五”、“七五”
期间,华中理工大学着重抓了激光技术及应用、新型光电子技术
及器件、CAD技术、数控技术、模具技术、能源开发、 信息存贮
技术、微电子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的研究和开发,成果累累,
有的成果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有的居国内领先地位;有一大批科
技成果已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近2亿元。 根据中国管
理科学院发表的学术榜,1987—1988年,以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数、专利批准数3 项指标综
合评估,华中理工大学居全国(大陆)87所重点大学的第五位。
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1989年华中理工大学在国内重要科
技期刊(中文)上发表论文622篇。名列全国高校的第四位。

专科专业设置

机械设计与制造 制冷 电子技术 电子计算机应用 工业自动化 建筑学 工业与民用建筑 房地产开发 管理工程 秘书 英语 应用化学 对外贸易经济 财务会计 工业会计

本科专业设置

国际金融 国际贸易 税务 投资经济 会计学 理财学 经济法 社会学 汉语言文学 英语 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 应用数学 应用物理学 应用化学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 铸造 塑性成形工艺及设备 焊接工艺及设备 船舶工程 汽车与拖拉机 热力发动机 流体传动及控制 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 工业设计 精密仪器 光学技术与光电仪器 检测技术及仪器仪表 热能工程 制冷与低温技术 电机电器及其控制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工业自动化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 微电子技术 电子工程 应用电子技术 信息工程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光电子技术 计算机及应用 计算机软件 自动控制 通信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计算机器件及设备 建筑学 建筑工程 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 水利水电动力工程 精细化工 工程力学 管理工程 管理信息系统 系统工程

国家重点学科

机械制造 压力加工 电厂热能动力及其自动化 电机

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与专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 西方经济学 应用社会学 高等教育学 语言学 专门用途外语 计算数学 应用数学 理论物理 凝聚态物理 无机化学 固体力学 流体力学 结构力学 计算力学 实验力学 机械学 机械制造 流体传动及控制 振动·冲击·噪声 工程图学 机电控制及自动化 电磁测量技术及仪器 材料物理 铸造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金属塑性加工 焊接 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内燃机 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 制冷及低温工程 电厂热能动力工程 电机 电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高电压技术 理论电工 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 通信与电子系统 电路与系统 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半导体器件与微电子技术 电子材料与元件 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 工业自动化 自动化仪表与装置 系统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 计算机科学理论 计算机软件 计算机组织与系统结构 计算机器件与设备 计算机应用 管理工程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建筑结构工程 水力发电工程 应用化学 船舶设计·制造 船舶结构力学 船舶流体力学 船舶特辅装置及系统 生物医学工程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光学仪器

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和指导老师

固体力学
黄玉盈(教授) 杨挺青(教授) 钟伟芳(教授)
机械学
余俊(教授) 周济(教授) 廖道训(教授)
机械制造
陈日曜(教授) 路亚衡□(教授) 杨叔子(教授) 宾鸿赞(教授) 李柱(教授) 陈志祥(教授) 段正澄(教授) 熊有伦(教授)
流体传动及控制
李壮云(教授)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
崔??(教授) 张以增(教授) 孙培祯(教授) 谢长生(教授)
铸造
王文清(教授) 林汉同(教授) 黄乃瑜(教授)
金属塑性加工
黄树槐(教授) 肖景容(教授) 王运赣(教授) 李德群(教授)
工程热物理
程尚模(教授) 钱壬章(教授) 黄素逸(教授)
内燃机
刘颖□(教授) 刘永长(教授) 陈国华(教授)
流体机械及流体动力工程
吴克启(教授)
制冷及低温工程
郭方中(教授) 周远(研究员)
电厂热能动力工程
马毓义(教授) 韩才元(教授) 郑楚光(教授)
电机
林金铭(教授) 许实章(教授) 周克定(教授) 李朗如(教授) 邵可然(教授) 詹琼华(教授)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陈德树(教授) 程时杰(教授)
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
刘育骐(教授) 王离九(教授) 陈坚(教授)
通信与电子系统
万发贯(教授) 黄铁侠(教授) 赵梓森(教授) 黄载禄(教授) 朱耀庭(教授)
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
李再光(教授) 丘军林(教授) 黄德修(教授) 刘贤德(教授)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漆兰芬(教授)
电子材料与元器件
李兴教(教授) 李佐宜(教授) 何华辉(教授)
工业自动化
陈锦江(教授) 黄心汉(教授)
系统工程
陈??(教授) 李敉安(教授) 邓聚龙(教授) 费奇(教授) 冯珊(教授)
模式识别与智能控制
彭嘉雄(教授) 柳健(教授)
计算机器件与设备
张江陵(教授) 裴先登(教授) 余胜生(教授)
管理工程
黎志成(教授) 陈荣秋(教授)
结构工程
唐家祥(教授)
水力发电工程
程良骏(教授) 叶鲁卿(教授) 张勇传(教授)
船舶与海洋工程结构力学
郑际嘉(教授) 曾广武(教授)
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
程天柱□(教授) 程尔升(教授)
生物医学工程
王君健(教授) 康华光(教授) 林家瑞(教授)


通讯方式:

 

邮编:430074

传真:7801738

电传:

电话:7542302

电报挂号:7122

交通路线

乘坐武汉市15路、108路、510路公共汽车均能到
达。

主管部门:

国家教育委员会

 

校舍面积:

65.84万平方米

图书馆藏书:

180万册

在校人数:

学生总数: 16279
专科生: 1405
本科生: 9461
函授夜大生: 3592
外国留学生: 64
硕士生: 1360
博士生: 397

教师总数: 2627
教授: 290
副教授: 964
讲师: 947
教员: 169
助教: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