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沈阳农业大学(原称沈阳农学院)坐落在沈阳市东郊,天柱
山南麓,与名胜古迹东陵公园毗邻,环境幽美,景色宜人。学校
拥有土地面积1333公顷,校园占地133公顷,建筑面积2 1万平方
米。学校与附近的省农业科学院、省农业展览馆、省农机研究所、
省植保站和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一起形成了辽宁省农业教育、科
研、推广和干部培训的中心。
  沈阳农业大学是农业部直属的1 所多学科综合性的全国重点
高等学校,至今已有39年历史。在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团
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目前,学校已形成具有本
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3 个层次结构的高等农业教
育体系,专业学科比较齐全,师资力量较强,教学质量和科学研
究水平都较高,在国内外有一定的影响。
  原沈阳农学院是1952年由始建于1949年的沈阳农学院和原复
旦大学农学院合并组建起来的。复旦大学的农学院建立于1938年;
沈阳农学院的前身变迁较多,1910年旧政权时期,在沈阳设立奉
天省立农业高级中学,1929年改为东北大学农学院。1935年伪政
权时改称奉天高等农业学校,1938年又改称奉天农业大学。1946
年10月在国民党统治下,又恢复东北大学农学院,1948年东北大
学农学院迁校北平。沈阳解放后,1949年8 月重建沈阳农学院,
并将原东北大学农学院、 长春大学农学院、 中正大学农学院共
700余名师生由北平接回沈阳。由于抗美援朝战争爆发, 沈阳农
学院迁至哈尔滨与哈尔滨农学院合并改称东北农学院。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上海复旦大学农学院迁来
沈阳,原沈阳农学院部分系组由哈尔滨迁回沈阳。两校合并组成
新的沈阳农学院,成为一所综合性的社会主义农业大学。知名的
农业教育家和畜牧专家张克威为沈阳农学院第一任院长。从此,
沈阳农学院进入一个崭新发展时期, 揭开了办学的新篇章。 到
1965年,全院设有4个大系、1个基础部,共12个专业。另外,还
设有植物免疫室和水稻研究室。在校本科生2155人,研究生11人,
并接纳苏联、朝鲜、越南、东德、蒙古等国家留学生13人。专任
教师459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1 3人,讲师108人。
  自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学校遭到全面摧
残。1978年4月18日沈阳农学院正式恢复, 并迁回沈阳东陵原校
址办学。197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
  1985年10月5日,经原农牧渔业部批准, 沈阳农学院改为沈
阳农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笔书写了校名。10年来,沈阳农业大
学师生员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团结奋斗,加速恢复、整顿
和发展工作,使学校面貌一新,为社会作出了很大贡献。
  沈阳农业大学坚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
方针,根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了专
业调整、改革,形成了具有农、林、牧、机、水、气、农经等比
较齐全的专业学科,具有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条件和进行
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与攻关的基础。全校共有3个学院、8个系21个
专业,还设有基础部、社会科学部、体育教研室、军事教研室,
学校还设有18个研究室。经国家教委批准,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专业为国家重点学科。沈阳农业大学是全国首批授予学士、硕士
和博士学位单位之一。现有20个硕士授予学科专业点和1 个博士
学位授予学科专业点。
  为了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层次的需要,沈阳农
业大学不断完善教育结构,建成了较完整的人才培养序列。1989
—1990学年度,在校学生2866人,其中本专科 2650 人(本科生
2553人、专科生97人);研究生233人(博士生26人、硕士生207
人),函授生609人。
  沈阳农业大学拥有较强的教学、 科研力量, 现有专任教师
704人,教授70人,副教授183人,讲师266人,博士导师13入。
  沈阳农业大学重视国际交往、学术研究与交流。先后与国外
7所院校(美国依阿华、伊利诺斯、内不拉斯加大学、 北卡罗莱
纳州立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部、德国波恩大学农学院、朝
鲜沙里院农业大学)建立了校际联系。学校10年来向美国、日本、
英国、法国、德国等十几个国家派遣出国留学人员101人。 其中
博士生10人,硕士生35人,进修生50人,合作研究者6人。 目前
已有一半以上学成回国,他们在教学、科研、学校管理等方面积
极发挥着自己的聪明才智。此外,每年还有一批教师到国外参加
学术会议、考察和讲学。 学校还邀请和接受国外专家、 学者近
300人来校讲学、合作研究、进修学习和科技考察。 学校还设有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我校建立的中国东北寒冷地区综合能源示范
基地和国际野蚕培训中心。
  沈阳农业大学有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条件,全校装备农、林、
牧、兽医、农工等较先进的实验室110个。 校中心实验室装备具
有80年代水平的中型计算机系统、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红外、
可见、紫外、萤光、原子吸收等分光光度计,气相、液相色谱仪,
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等大型精密仪器,为全校教师、研究生、本科
生教学科研服务。校电教中心配有各种电化教材制作和播放的专
门设置,具有较强的制作电教教材的能力,构成综合性电教体系。
校内供教学、科研、生产示范用的植物园,占地133公顷, 栽培
省内外各种树木400余种。学校大型综合性实验场土地面积666.
7公顷,农牧工副齐全。校外还有数十个教学科研基点, 在海城
市、建平县、昌图县、沈阳市东陵区高坎镇建立了农业现代化县
的综合试验和科教扶贫、技术开发基点,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
图书馆建筑而积7900平方米,现有馆藏中外文图书60万册,与国
内外800多个单位、教育机构建立了书刊交换关系, 是辽宁省农
业科技中心图书馆。学校设有全国高等农业教育信息中心。还办
有《高等农业教育》、《沈阳农业大学学报》、《新农业》、《
上壤通报》、《东北养猪》等10余种期刊。学校在全国14个省、
市、自治区招生。
  沈阳农业大学目前已成为全国农业人才培养基地和科学研究
中心。1949—1990年,为国家培养本科生约1.3 万人, 专科生
3059人,研究生415人,干训生1200余人,函授生2282人。 他们
分布在全国(除台湾省外)各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有许多人
已成为我国农业教育、农业科技和农业管理等部门的骨干力量。
科学研究和推广工作获得较大面积丰收。据统计,仅1978—1989
年10年中,共有221项科研课题通过成果鉴定, 其中达到国内先
进水平190项,国内首创和达到国际水平的共25项;获奖成果143
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部级87项。“七五”期间, 每年承担国
家和地方科研课题150项,每年有30 余项开发推广课题应用于农
业生产,创造经济效益达数亿元。一批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始在国
际科学领域崭露头角,与国外科学家合作,开发高技术研究。
  目前,沈阳农业大学师生员工在深入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努力为把学校办成一个具有自己特色的,初
步现代化的,以面向辽宁为主同时面向东北、全国以及世界的,
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多科性、全国一流的社会主义综合性农业
大学而奋斗。

专科专业设置

农学 环境保护 土地资源与开发 园艺 财务会计 乡镇企业管理 土地利用规划 水土保持 工业与民用建筑 畜牧 食品加工工艺与设备 机电工程 林学

本科专业设置

货币银行学 国际贸易 土地管理 会计学 农业气象 机械设计及制造 农业机械化 农业建筑与环境工程 农业电气化自动化 农田水利工程 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 农产品贮运与加工 农学 果树 蔬菜 植物保护 土壤与农业化学 林学 园林 农业环境保护 畜牧 蚕学 兽医 农业经济管理 水土保持 生物技术

国家重点学科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授予硕士学位的学科与专业

作物遗传育种 生态学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土壤学 作物营养与施肥 微生物学 农业经济及管理 农产品贮藏加工 果树学 蔬菜学 植物病理学 昆虫学 农村能源工程 农业机械化 农业水土工程 生物生理学·生物化学 动物生产学 造林学 应用气象学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农产品加工工程 植物学 蚕桑学 传染病学与预防兽医学

授予博士学位的学科和指导老师

农业机械化
鲁楠(教授) 李宝筏(教授)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杨守仁(教授) 顾慰连□(教授) 戴俊英(教授) 张龙步(教授)
果树学
景士西(教授) 胡文玉(教授)
蔬菜学
谭其猛□(教授) 葛晓光(教授) 魏毓棠(教授)
土壤学
陈恩凤(教授) 刘孝义(教授)
植物病理学
吴友三(教授) 白金铠(教授)
农业经济及管理
赵天福(教授) 朱道华(教授) 李明哲(教授) 于秉圭(教授)


通讯方式:

沈阳市东陵路120号

邮编:110161

传真:8842416

电传:

电话:8842511

电报挂号:4426

交通路线

 

主管部门:

农业部

校舍面积:

21.15万平方米

图书馆藏书:

61.2万册

在校人数:

学生总数: 4527
专科生: 802
本科生: 2910
函授夜大生: 576
硕士生: 182
博士生: 57

教师总数: 680
教授: 72
副教授: 192
讲师: 232
教员: 7
助教: 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