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青春期现象”系列笔谈——异性交往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青春期现象”系列笔谈——异性交往

文 (膨泗清)

    “青春期”的异性关系是一个最容易被忽视、最容易被误解、又最容易出问题的问题。大多数家长老师觉得这是一个不应该讨论,至少不应该“过早”讨论的问题。当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或学生已经情窦初开时,很多家长和教师或者只是在心里暗暗着急,或者旁敲侧击地去劝阻,或者不由分说地去制止,很少与青少年开诚布公地沟通,更不会为他们提供指导。家长和教师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对“青春期”的异性关系存在很多偏见和误解。

    误解一: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与异性交往是长大以后的事。

    这种说法听起来颇有道理,事实上却自相矛盾。一方面,它把学习看作一种职业,认为这种职业的本职工作是读书,做其它事都有不务正业之嫌。这是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学生是小孩子.不能去做异性交往这类只有大人才能做的事。这两方面的看法显然矛盾,而且都不成立。
   
其实,学会与异性交往,达成异质社交性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之一。按照人类心理社会发展的自然进程,一个正常人从初中开始就需要学习建立异性友谊。因此,与异性交往并非是“长大以后的事”。相反,如果真的等到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才开始学习与异性交往,很可能就会因为缺乏锻炼而成为这方面的“困难户”。

(异性交往不是考试却是教育内容,千万不要让你的孩子缺了这一课呀!)

    误解二:中学生还不成熟,不懂事,不具备与异性交往的条件。
    这一看法的潜台词是:与异性交往是一种很特别的任务,需要准备好特别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又不能通过与异性交往本身的锻炼来形成。这实际上是在将异性交往神秘化,把异性交往划为禁区。它可能成功地阻止了一些青少年的尝试行为,但是,它同时也加重了青少年在异性交往方面心理负担。事实上,一个没有学会与异性交往,没有达成异质社交性的人很难说是一个成熟的人。不错,青少年确实还不成熟,在与异性交往时肯定会遇到不少困难,出现一些问题。但是人的心理成熟不可能靠坐等得到,与异性交往的技能也只能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提高。

(家长朋友们,切记不要剥夺孩子犯错误的机会哟!

    误解三:与异性交往会分散精力,影响学习。
   
这种说法是很多家长和教师反对学生与异性交往的主要理由之一。他们往往举出不少事例来说明此观点的正确,诸如某某人因为“早恋”而没有考上大学之类。其实,如果仔细推敲,他们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许多因与异性交往而影响学习(主要是影响考试成绩)的人,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分散了精力,而是承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又往往来自教师成家长对于异性交往的过敏反应。
    研究发现,一个与异性交往很成功的人,往往情绪饱满,精力充沛,学习和工作的效率都很高。因此,与异性交往本身并不会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相反可能还有积极作用。当然,在与异性交往时,可能会发生一些矛盾,遇到某些挫折,影响人的情绪,但是,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并不多,只能算作特例,而非常态。根据特例去反对与异性交往是不可取的,正如不能因噎废食一样。

(成功的教育应该兼顾智力提升和社会性发展,而不是将二者对立起来。)


   
误解四:与异性交往很容易发展为“早恋”,使中学生犯错误。
     “早恋”可能是最容易让家长和老师神经过敏的字眼。可以说,在一些家长和老师身上存在“早恋恐慌症”:一看到两个男女学生单独在一起,就怀疑他们“早恋”了。一怀疑他们“早恋”,就如临大敌:一方面把他们打入另册,当作“问题学生”;另一方面千方百计控制其负面影响,害怕他们起了坏的带头作用,使“早恋”流行蔓延。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异性交往的动机多种多样,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谈恋爱。即使是一对一的男女约会,也不能与恋爱划等号。两个男女学生单独在一起,可能是在讨论学习问题,也可能是在交流对一些事情的看法,甚至可能是在讨论怎么样才能避免“早恋”。“早恋”是成人世界制造的一个标签,一些人拿着这个标签到处乱贴。例如,如果两个男女学生关系很密切,经常在一起,由于不少教师和家长从来就不相信有“异性友谊”这么回事,于是他们就会不由分说贴上“早恋”标签。一旦被贴了这个标签,这两个学生就有嘴难辨,外界的压力可能迫使他们真的恋爱起来。

(手握早恋标签的家长们,一定要慎重啊!)

    “早恋”的提法合适吗,有一位资深班主任的见解颇有见地:

不是早恋是交往过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