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港台武侠小说概貌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2-08-18

港台武侠小说概貌

 

    武侠小说是香港通俗文学的一大门类。香港旧武侠小说由来已久。三四十年代,进步作家两度南来,先后掀起两次文化高潮,严肃文化席卷港澳,象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一类的旧武侠小说黯然失色。解放初,香港进步文艺工作者大批北归投身革命和建设,而内地大批“落难”文闪南来港岛,一时间反共文学在美元支持下甚嚣尘上,然而,这类作品却很少有问津。在这样的情势下,亲派武位小说应运而生,大受欢迎。这是新派武侠小说兴起的社会背景。但是,新派武侠小说的萌芽,却出于偶发事件。1952年,一项非常的比武事件震撼了港澳。白鹤派的掌门人陈克夫向太极派的掌门人吴公仪挑战;先是自在报纸上进行骂战,后在澳门新花园摆擂台比武。梁羽生便以太极拳师为主角,推出一部题为《龙虎斗京华》的连载小说。作者以口语写作,所述史实,所绘山川,均经严格考据,人生性格与心理活动刻划入微,文笔细腻而有文采,旧武侠小说难以与其比肩,从此奠定声名,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发动之作。此后,梁羽生一发而不可收,前后写了30多年新派武侠小说。他写完《草莽龙蛇传》之后,便有金庸的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接上,再后由百剑堂主(即陈凡)接着写。梁、金、陈三人皆《大公报》中人,1956年普在该报撰写“三剑楼随笔”专栏,报纸销路激增,其他报纸竞相仿效。于是,金庸在《商报》发表《射雕英雄传》,梁羽生在《大公报》发表《七剑下天山》,江一明(即顾鸿),在《晶报》发表《珠海腾龙》,牟松庭在《文汇报》发表《关西刀客传》等,热闹非凡,为一时之盛。其间,应市场需要,林梦、高峰、风雨楼主、方山、贺原、杨剑豪、尉迟立等奋笔疾书,大写新派武侠小说。这一新派武侠小说流派的形成,首功当归策划者、当年《新晚报》部编辑罗承勋(即罗军,笔名吴令消)

    新派武侠小说的出现,使原来已经走到穷途末路的武侠小说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为武侠小说创作带来新的气象。新派武侠小说着重人物性格描写,兼用中西技法,突破了旧武侠小说的窠臼,深受读者喜爱,影响远及海外华社,近年来在内地也拥有大量读者。新派武侠小说可以说是香港通俗文学发展的高峰。新派武侠小说作家大都深受民初以来武侠小说名家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朱贞木、白羽、郑证因、于度卢等人的影响。

    新派武侠小说和其他通俗小说一样,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有的内容健康严肃,人物形象鲜明,写法新颖多样,文采斐然;有的则粗制滥造,不堪卒读。近年来,金庸、梁羽生相继封笔,宣告金盆洗手,如同宣告香港新派武侠小说的鼎盛时期已经过去。虽然来自马来西亚的温瑞安仍然活跃于香港文坛,不仅有《四大名捕》等巨著,而且还有理论和批评文章,但已难挽狂澜于既倒,只能是余响罢了。到了80年代,新派武侠小说已告一段落,再也无人能超越金、梁之作。可见金、梁乃是香港新派武伙小说的两座高峰。梁羽生(1926——),原名陈文统。广西蒙山人。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攻读古文诗词。抗战胜利后,就读于岭南大学经济系,攻读经济史,旁及中国历史等学科。1949年进入《大公报》工作。1962年起在该报从事写作至令。

    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在香港武侠小说创作中称雄30载。据统计,梁羽生共写了36部近百本武侠小说(现正在修订出版全集),其中《云海玉弓缘》、《侠骨丹心》、《白发魔女传》、《萍踪侠影录》等,普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连续剧,搬上银幕、银屏。他的作品将西学与中学熔于一炉,在写作上大都根据史实(包括正史和野史),为了使作品言而有据,在收集、研读史料方面花费的时间,往往多于动笔写作的时间。 《女帝奇英传》是梁羽生的得意之作。作品取材了唐代武则天的生平事迹,生动地再现了她在充满血雨腥风的宫廷争斗中如何力挫群雄,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周”的历史过程。作者在落笔之前,对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情、风俗等都作过研究。他忠于史实,对武则天能纳谏,善于选择人才并委以重任等政绩,以及豪奢专断等劣迹,都作了较为客观的描述。

    《萍踪侠影录》取材于明朝土木堡之变,叙述了民族英雄于谦抗击蒙古人侵的故事。作品格调其高,写的不是个人恩怨,而是民族仇国家恨,洋溢着慷慨悲壮的正气。梁羽生的武侠小说中也有一些是虚构的,其中《云海工弓缘》是为人称道的一部作品。作者不象有些武侠小说作者那样陷入写皮肉生涯那一套邪魔外道之中,而是偏重于表现灵感之情,细腻地刻画爱情心理,令人赏心悦目。

    梁羽生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大都是凡夫俗子,男的通常英俊魁伟,风流洒脱,女的则清秀俊逸,飘然若仙。梁羽生不懂武功,他的小说描述武打的场面文字简练,不多加渲梁,而刻意描写人性、人情,可谓扬长避短之举。他的小说在每一章开始时都加上回,而且都很工整的诗句,显示了学养的深厚。在情节推进、结构手法方面,他的小说继承了传统武侠小说的某些技法,但也不拘泥于陈腐,注意博采众长,如《七剑下大山》就融入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大量采用了对人物意识至意识的剖示手法。梁羽生精通诗词歌赋,为他的小说凭添了不少风采,如《白发魔女传》书末的那首诗:“别后音书两不闻,预知谣诼必纷纭,/只缘海内存知已,始信天涯若比邻;/历劫了无生死念,经霜方显傲寒心!/冬风尽折花千结,尚有幽香放上林。”全诗回肠荡气,耐人寻呸味,又是对整部作品形象概括。金庸(1925-),原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出身于世代书香望族,自幼酷爱文艺。抗战后期在重庆国立政治大学深造,专攻国际法律。抗战胜利后,开始在报社任职。1948年来香港。在写武侠小说前,用各种笔名写作,如用姚馥兰的笔名写影评,用林欢的笔名写过《绝代佳人》等电影剧本和影评。1952年出版了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炮打响后,很快又发表了《碧血剑》和《雪山飞狐》,声名大噪。1957年《射雕英雄传》发表后,风靡了万千读者。金庸共写了14部武侠小说合计36册。1981年《鹿鼎记》发表后感到心疲力竭,自以为难以超越自己以前的作品,于是宣布封笔。此后,集中精力办《明报》,撰写社论、短评。

    金庸是遐迩闻名的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纵欢其著作,不论深度、广度、高度,在武侠小说领域尚无人企及,即使是梁羽生也略逊一筹。金庸的小说完全突破了旧武侠小说的章法,自成一格,形成了鲜明的的个性。有“武”无“侠”中旧武侠小说的通病,金庸的作品则做到了“武”、“侠”兼备,且往往“侠”的成份多于“武”的成份,各种身份的侠客都有重情义的特点。小说中的武侠与爱情相结合,“武”、“侠”、“情”三位一体,相得益彰。作者视野开阔,将世上的万般纯情挚爱,尽汇笔端。如《射雕英雄传》中将成吉思汗的义子金刀驸马郭靖与华铮公主以及黄蓉间的感情纠葛写得淋漓尽致,回肠荡气。金庸小说中的很多英雄都是如此,然而,他们即便是在谈情说爱时,也不失其英雄本色,不落入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窠臼。

    金庸的小说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从场面到情节,都突破了过去个人、家庭乃至宫廷的狂小范围,而是把故事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内则展开。作品观点之新颖,大大超越了儒家思想,不搞宿命论,不歧视少数民族,不拘囿于个人恩怨情仇;所塑造的英雄人物的思想境界和理想抱负,与同类小说相比也有突破,他们不是为报个人私仇,而为是民族安危、国家兴亡、大众福利而奋斗。金庸的小说构思脱俗,情节起伏跌宕,离奇曲折,却不悖情理,英雄好汉皆有不凡的经历,其高超的武功,并非某个神仙高僧所授,而是靠医学、修炼而成的。作品大都以来元明清为时代背景,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主干来展开波澜壮阔的情节,破除了以往的武侠小说围绕家庭悲欢离合的结构法。就其作品内容之丰富、内涵之隽深而言,旧武侠小说难以望其项背。

    金庸的小说往往难以区分何者为头号英雄,习惯于塑造英雄群像。如《天龙八部》中描写了萧峰,慕容氏、段氏、少林豪杰、海丁氏、丐帮帮主、阿骨打、耶律洪基、丁春秋等许多人物,群雄并立,各显神通。在众多的作品中,他成功地塑造了康熙、韦小宝、洪七公、郭靖、黄蓉等一系列出色的艺术典型。金庸还擅长写反面人物,对其丑恶灵魂的揭露,可谓入木三分。无论是英雄还是卑鄙小人在他的作品中都被刻画的栩栩如生,英雄并非完人,也都有其缺点或弱点;坏人也并非个个头顶生疮脚底流脓,一无是处。

    手法灵活多样,调动各种艺术手段,为我所用,是金庸小说的又一特点。他不拘泥守旧,引用西法融于民族风格之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考虑到读者的欣赏习惯,他的作品的结局都是大团圆式的,但却不使人感到单调牵强。有些作品运用象说书人一样娓娓道来的方式,由单线生发开去,由事引出诸事,由一个主角引出众多角色,一个高潮衔接另一个高潮,环环相扣,险象环生。但他更为拿手的是反传统、反常规的现代写法,如运用电影蒙太奇、意识流、象征、反讽、超现实主义、多重冲突等手法。

    金庸是集学者、编剧、导演和老报人于一身的作家,他精通法律、佛学、民俗学、四裔学、历史、地理,谙熟外国文学及电影、音乐、舞蹈、棋艺,他的小说具有通俗易懂。意味隽永、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当然金庸的小说也并非尽善尽美,有时沉湎佛学,宣扬勿以暴抗恶、不抵抗主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