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北大清华为什么在北京多招学生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3-14

  3月2日,记者拨通北大招生办的电话。一史姓女老师对记者说,采访必须找张主任。

  在记者的一再要求下,史老师跟记者聊了起来:“各校招生一般都遵循这样的程序:先是各系报一个大概数目,由校招生办平衡、调整,招生办会尽量尊重各系的意愿。某些专业要大城市的学生多些,可能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农村学生分虽高,但进校后不太容易跟上学习进度。比如外语系,外地生尽管分高,但口语差,不少学生的发音几乎没有准确过,教起来格外困难。其次,毕业分配难也是各系要考虑生源地的重要因素。农村学生留城市难,外地生留京难,造成极大的分配困难。”史老师透露,每年北大在全国招2200多人,约300多名投放在北京,基本保证北京名额不突破八分之一,这个比例在全国都不算高。史老师一再强调“这完全是个人的看法,不能代表北大的意见”。

  记者几经周折找到了清华招办高老师。高老师强调,采访必须找主任,但主任一直在外开会。高以“私人身份”介绍了一点情况:所有高校在本省的招生计划都多,这是全国的普遍现象。一些高校跟地方搞共建,每年都要在当地多做计划,有的学校在本地招生甚至上千,清华近年来在北京的招生数是300-400名左右,实际上不算多。外省动辄十几万考生,激烈竞争,分自然就高了。假设只在北京招100名而不是300名,我相信这100名考生分数肯定低不了。

  高老师说,“我们不能光看分数。北京学生见识广,交往能力、外语能力等各方面都很强。相比之下,有的省份,因为竞争激烈,像体育课、音乐课都不上了。一些学生到了清华,连体育课都上不了。”

  但是,这势必形成了怪圈,想搞素质教育,分数不上去,就上不了大学。高老师也有困惑。高说,高校的招生计划是受整个国家的计划限制的。国家的教育资源、教育规模有限,高校招多少、重点大学招多少,都要受整个国情、招生比例的影响,总数上是绝不能超的。目前的名额分布,可能存在国情问题、历史遗留问题,不是一个学校所能决定的。高老师照样强调:“这纯属个人看法,正式采访一定要找主任。”

  外地生和北京生的素质难道真的相差很远吗?清华大学学生部一老师说,北京上海等地同学综合素质稍高些,在入校前半年如交际能力、外语能力、计算机水平等可能表现得好一些,而外地生的适应期要长一些,可能需要至少半年的适应期。像一些农村来的学生上不了体育课、外语水平差的现象确实存在,但很多外地生往往经过几年的努力,特别是到了分配时,各方面几乎与本地生没有任何区别,甚至会表现得更好。相反,北京学生总体上吃苦耐劳的精神就稍差。

  在后来的几天里,记者多次努力,但未能与招办主任联系上。今天,记者又一次与北大、清华招生部门联系,清华的高老师、北大的史老师热情接待了记者,但均因主任出差,不能接受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