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高考,从“心理”放飞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6-22

    高考是选拔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它对考生不仅是智能测试,也是心理测量。考生能否在高考中发挥最佳水平,除了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的智能水平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从某种程度上讲,考生在考试当中的心理状态对考试效果至关重要。因此,应考的心理因素、心理状态和临场的心理调节与适应,是一个直接影响高考水平发挥好坏的关键问题,本文仅就最佳考试状态的心理及其调节问题作一浅析。

      一、影响考生临场心理水平的因素

      考生的考试效果主要是由他们的智力因素决定的,考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其能力、智力的发展水平无疑与他们的考试成绩之间有着最直接的关系。但是,学得好不一定考得就好,许多学习上的佼佼者在高考中却名落孙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就考生本人来说,其临场心理状态对考试效果产生了消极影响,影响考生临场心理水平的因素主要有:

      1学生的考试动机。动机是个体行为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智力活动的效率与他的动机强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表现为倒置的“U”型曲线,一般来说,随着动机强度的增加,人的积极性、行动性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会随之增强,并最终促进活动效率的提高。但是,还是有一个限度,超过了一定限度,过于强烈的动机反而会导致活动效率的降低。调查发现,当考生的求胜动机过分强烈时,会妨碍对知识的提取和调动,使平时很熟悉、很简单的知识也难以追忆,从而引起他们心理的紧张和恐惧。这种现象在重大的考试,尤其在高校招生考试中表现最为明显,求胜动机过强是高考考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危机。

      2考生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这种认识常以信心的形式表现出来。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感觉良好的人一般都会有较好的行为效果。就高考而言,信心十足的考生更易取得较好的成绩。对考生来说,能正确估计自己,可以保持头脑的清醒。而过高估计可能导致盲目乐观,估计过低则可能导致悲观情绪,因此客观估计自己可以促进考试的成功。

      3学生的情绪状态。情绪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主观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不同性质、不同强度的情绪,往往使人具有不同的活动表现,从而影响实践活动的效率,高考作为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需要良好的情绪状态,否则会导致考试的失败。但是,考试的确是产生消极情绪的土壤,这是因为考试与人们的日常学习相比,是一种非常状态,不管考生准备的多么充分,只要求胜动机存在,心理紧张就不可避免发生,严重的消极情绪可使考生出现忧虑、焦躁、恐惧的反映,造成高考的失败。

      4考生的自控能力。自控能力是一个人意志品质的表现之一,它反映着意志的中和调节职能,对行为目标的实现起着一种监护和保证作用。高考是一个有高度目的性的活动过程,也是一种非常状态,最容易引起学生的情绪激动。能否消除这种干扰,是影响考试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考生是否具有较高的自控能力,对于高考的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考出理想效果,考生不但要善于作出符合考试目的的努力,而且要善于排除哪些不符合考试目的的干扰。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所做的每项努力都得到应有的报偿。

      二、考生临场最佳状态的心理分析

      应试者的最佳心理状态主要由充足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稳定而灵活的注意力组成。充足的信心和顽强的意志是构成考生最佳心理状态的第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