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特地前往泰安一中调查此事。
     提起保送生的事,被问到的学生都摇头,“不太清楚是怎么回事”。他们说,学校既没有告诉他们保送生的条件、有哪些学校来招收保送生,也没有告诉他们谁被保送。他们知道的情况都是听被保送者说的,或者是同学间的传言。“这时候不来上课的,肯定都是被保送了”。
     来信中点到的A的同班同学说,A平时的成绩在班里位居30名左右(全班60多人),为什么保送A,他不清楚,但他清楚A的家庭背景。“这事显然不公平,但是看多了,习惯了”。A恰好在学校里,问他保送的事,他一愣,答了句“再说吧”,转身而去。
     B的同班同学说,B会考时有两门功课不及格,经过补考才通过。“保送的事,老师是不告诉我们的。可能是怕我们分心,怕大家对保送生有看法”。
     问及C平时的学习情况,他的同学说“不太好,有时是倒数一二名”。对此,有些同学忿忿不平:“保送应该是保送好学生,但是现在,只要有权、有钱就可以被保送,太不合理了!”
     一位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说,保送都是内定的,被保送的人大多有一定背景,要么有钱,要么有关系。这样做显然不公平,但他不愿为此事分心。凭他的实力,一定能考上好学校,所以不在乎自己是否被保送。
     在被保送的同学中,也不乏成绩优秀者,同学们对他们心服口服,但对“不明不白的保送程序”心存疑问。
     “我们替别人背黑锅!”提起保送生的事,一中分管此工作的副校长孙志坚说。据他介绍,一中今年共保送了23名学生,其中只有两名同学是经学校正式审查推荐的,其余都是高校来招生的人说了算。其中有两三个保送指标,根本就没有通过学校,而是直接和学生本人或是家长接洽的,B就是其中之一。“我不清楚她去了哪个学校,招收她的学校没派人来联系。”孙副校长说。
     两名经学校正式推荐的保送生一名是文科班的第一名,一名是理科班的学习尖子,都免试进入山东大学。
     “保送生的事,中学的权力越来越小,逐年转向各大学招生办说了算。”孙志坚说,在学校无权的情况下,大学招生办点名要招某个学生,学校当然也会同意,不然,指标就作废了。“没有学校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上大学,既然有人要,学校为什么要卡着?”
     孙对学校无权推荐保送生无可奈何。他说有一所高校来招保送生,学校按照其条件认真推荐了好几个学生,当他将精心准备好的各种材料拿给来招生的人看时,此人先是不作声,后来说出了内定好的学生名单。校方解释说推荐该生怕不合适,招生的人一听拂袖而去,后又打电话来说:“还是按我们的名单推荐吧!”
     “应该是我们来推荐学生,现在反了过来,各大学招生办都有内定名单。”他说。
     山东省招生办公室一份有关招收高校保送生的文件中,规定了保送生的条件。其中有一项:“学习成绩按3年分文、理两科总排名名次,省属重点中学年级前30名以内。”A、B、C三同学显然不符合此条件。孙副校长解释说,这3位同学都参加了省招办组织的“综合能力测试”,且都过了合格线。该考试满分为100分,省里规定的合格线为45分。
     孙认为,省招办规定的保送生条件缺少明确的便于实施的硬指标,以考试成绩“年级前30名”为例,前30名指的是哪一次考试?其他一些条件,更是弹性指标。他说,几年前,曾提出过一项6A、3B的硬指标,即会考成绩必须有6门课成绩为A,其余3门成绩为B才能保送,但不知为什么,后来不再实施。现在的保送条件中,根本没提及会考成绩。
     “我们强烈要求取消保送生制度。”孙志坚说,此制度无论对学校还是对学生,都没什么好处。“学校尽心尽力配合高校招生办的工作,最终费力不讨好,代人受过;学生情绪受波动,影响考试成绩。”他还透露,一些高校,在招收保送生时,收取高额赞助费,费用3万元至5万元。一些同学本来有条件被保送,但因交不起赞助费被迫放弃。如此一来,保送真的成了有权有钱者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