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说得如此“神奇”,学生和家长为此忧心,孰是孰非?记者采访了去年刚考入青岛大学的一位学生,得知他们班42人,没有一人高考期间服用过“滋补品”。青岛市妇幼保健医院营养科的一位主任医师告诉记者,按现在一般家庭的生活标准,日常孩子的餐饮完全能供得上孩子用脑所需要的营养,家长不要盲目给孩子“进补”,如确需滋补也应该在医院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滋补品。
青岛市消费者协会的有关负责人指出,多数的“门缝广告”、“街头小报”等都是非法印刷品,它们往往虚构、夸大产品功效,误导消费者。
另据医务专家介绍,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这是因为学生在考试复习期间“开夜车”或过度频繁加模拟考试,以及“钻牛角尖”造成的心理负担。如果这时,家长为孩子“滋补”营养,什么海参、鲍鱼、大虾以及补品一齐上,反而会对孩子心理和生理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教育工作者建议:学生在考试期间,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同时要每天坚持参加慢跑、跳绳等适当的体育锻练,这或许是最好的“滋补品”。
本报讯 据新华社报道,一些考生及家长迷信地认为高考成败自有天定,便四处打探“灵验处”占卜。记者日前假扮应届考生在哈尔滨市街头算卦,前后相隔不到15分钟,竟然算出“成”与“败”两种结论。
高考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对考生的能力和心理都是一次严峻考验。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德滨认为,算卦先生以骗钱为生,他们的胡言乱语容易对考生造成负面心理影响,使考生产生畏惧或轻敌思想。在高考的临战状态,家长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正确引导考生释放心理压力,而不能让占卜搅乱考生的心境,耽误考生的大好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