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天气更火热的恐怕就是刚刚结束的高考了。与往年相比,今年全社会对高考的关注程度更是有增无减,使高考成为进入7月以来整个社会最为关心的焦点之一。于是,为高考服务的各项措施纷纷出台,比如,北京市政府为了保证高考期间能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对各个工地的施工时间进行了规定,同时对高考考场周围的道路增设了交警,以保证道路畅通。“高考氧吧车”也开赴到西城、海淀、朝阳等17个考点。商家们也不放过这一赚钱的机会,宾馆推出的“高考房”很快被订购一空,各种营养液、滋补品也一路热销,家长们纷纷慷慨解囊。看来,高考不仅在考学生,考家长,而且成为全社会所有人的高考了。
然而,高考热过后,我们静下心来琢磨:高考热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社会原因,这会对考生的心理带来何种影响,我们是否该给高考热降降温了。
给孩子一个
生存的正常环境
高考期间,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方便措施,充分体现了对考生的关心与爱护。另外我也深深感到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因为像吸氧车之类的事情在过去是想也不可能想到的。为考生创造更好的条件,使他们在一生中这个重大时刻能够不受外界干扰而全力以赴,这一点无疑是必要的,也是许多家长和考生所衷心希望的。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这一切是否会更加烘托高考的隆重气氛,使人越发感到高考事件的不同寻常?它是否无形中也会给千千万万的考生施加另一种压力,使他们心理上生出另一种紧张之感?并因呵护过度而加剧这一代心理上的脆弱?
我曾听到过一些孩子抱怨他们的父母对他们好得过度,平时自己节衣缩食,却不断给孩子买各种并不需要的补品;只要孩子在家,大人就蹑手蹑脚,谁也不敢发出声响,生怕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这些孩子认为父母这样做实际上是在给他们施加一种软压力,反而使他们如坐针毡,生怕一旦考不好会对不起自己的父母。当然大多数做父母的绝对无心给自己的孩子施加压力,相反他们多是心疼自己的孩子学习辛苦,不知怎么帮助孩子才好,结果却落了个适得其反。
问题出在哪里?主要是一些家长做得过度,而过犹不及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需要有一种正常的生活状态,比如,如果有人欺负一个人,被欺负者肯定会不好受;但如果有人对他好得过分,他也会诚惶诚恐,因为一般情况下,他会按照社会交换理论来想事情,认为这种过度的好是对他存在着某种强烈期望,是想得到另一种比较大的报偿,所以他就会感到有更大的压力。
孩子当然还不可能理解父母甘愿牺牲、不求报偿的伟大情怀,但他们的想法却也提醒做父母的对孩子应该适度关爱,给孩子一个生存的正常环境
也只有在既不存在歧视又不存在过度关爱的正常环境中,一个人才能够舒展自如,轻松愉快地成长。今年又听到一些家长愿意自费为自己孩子的考场装空调,另一些家长考试期间要为自己的孩子在大宾馆订房间,不禁哑然失笑。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如果失去了优越的物质条件,还能做什么?
提倡素质教育,当然也涉及到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状况
如果我们的教育改革能迈到那一步,才是全中国学生的福音。既然目前我们还无法降低高考对于中国学生及家庭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是否能再想一些别的办法帮助考生?比如必须在炎热夏季里进行高考吗?有关部门也许可以换换思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将这样一个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大事放到一年一度的酷暑盛夏去做,让考生和家长都去承受炎热的煎熬呢?不能改在其他时间进行吗?改革遵循的不是传统,它要求我们大胆开拓思路。也许只有另辟蹊径,才能真正为高考热降温,给考生一个舒适而又不让他们感觉到特殊的环境,使其水平真正能够得到正常发挥。
过度的期望
是一种超强压力
高考热现象包括高考经济热、高考社会热与高考心理热等。高考热形成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深层的社会原因,也有经济原因与心理原因。
高考热现象具有积极效应与消极效应共存的特点。对此效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看,对高考的适度关注有助于提高考生心理素质,改善考生心理状态,调节考前心态,有助于考生充分发挥,有利于提高高考成绩,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高考社会心理,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高考社会舆论,有利于营造良好的高考社会气氛。这是积极心理效应,对高考的过度关注则会产生消极心理效应。
一些家长请心理家教到家、拨打高考心理咨询热线、不少媒体报道考前心理调适方法,反映了家长与考生已意识到心理素质与考试心态在高考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素质教育日益受到考生与家长的欢迎
心理素质教育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考生心理调适与考前心理咨询热还会进一步升温。5月份以来,对考生集体心理调节、电话心理咨询使我应接不暇,看来,对考生进行心理调节已十分重要,而其中唱主角的应是教师。我觉得高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应成为考生心理调适与心理咨询的主力,这样可以使广大考生感受到考前心理调适的益处。我曾与1999年北京高考理科第一名第二名的班主任、汇文中学的谢达鸿老师及1999年高考北京市班级平均分601分的团体冠军的班主任、人大附中的陈夏平老师进行过探讨,他们有很好的考前学生心理调节的经验与方法。他们的学生都因此获益匪浅。所以,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考生才能让自己的水平得以充分发挥。我建议今后高考前老师不仅给学生辅导功课,也要给学生进行考前心理调节,二者同等重要。
一般说来,有的考生因家离考场甚远等特殊原因,考前住宾馆是可理解的;个别考生因身体虚弱吃些营养品或吸吸氧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考前形成“住宾馆热”、“吃营养品热”等的心理效应却值得探讨。一些考生对从家中环境进入宾馆环境有待于适应,又从宾馆环境进入考场环境反差很大,不利于在考场以平常心发挥。住宾馆、吃营养品不仅给家长带来经济上的负担,它还意味着家长十分看重高考,对孩子高考期待很高,对考生来讲构成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其结果与家长的初衷适得其反。在考试中一旦有所失误,便会形成更大的心理负担。如果落榜其心理压力及其后果可想而知。
高考前,我在多家媒体呼吁没有特殊情况家长最好不要护送孩子上考场。
我认为护送孩子上考场是过分保护式的父母教养方式在高考中的反映
我在日前出版的《让父母远离困惑》一书中,详细地分析了过分保护式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与考试成绩的影响。因为适度的期望是一种激励,而过度的期望就是一种超强压力。在这种超强压力之下,孩子会感到顾虑重重。今年高考期间,我曾到高考考点观察研究家长护送孩子上考场的情况。有些孩子到考点门前家长才把准考证交给考生,这实际上是考生对家长依赖心理的反映。而父母守候在考点外对考生而言是一种心理负担,是一种心理压力,有的考生说,我在答题遇到困难时想起自己的父母在烈日炎炎的考场外等待着我企盼着我,心里很内疚。可以想见,抱着这种心态参加考试的考生能沉着应答吗?这自然不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父母的过度保护会逐渐使孩子失去主动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影响了孩子良好的个性成长
这会对孩子的心智发展形成障碍,使孩子过分依赖父母,唯唯诺诺,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过分呵护孩子的父母可能没有想到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致命的伤害。今年北京考生5万多,估计护送考生的家长可达10万,这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种社会心态的反映,是很值得重视、很值得研究的。
本来高考是平常的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考试,我们国家自建国以来除“文革”时期外年年都有高考,今年媒体的宣传使一些人感觉一切要为高考让路。对一些考生来讲已造成表面热烈而内心紧张的后果,不利于以平常心对待高考,不利于以平静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对待高考。还可能使一些考生形成高考优越感,甚至易使人误解高考才是惟一出路。
家长关注高考,社会关注高考,媒体关注高考,对强化考生的信心,稳定考生的情绪,帮助考生进入考试状态都有重要的积极心理意义。但凡事都要有度,家长的过分关心,社会的过分关注,媒体的过分宣传,则可能使考生产生一些负面心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