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北京二中高考考场外,骄阳下备受等待煎熬的家长们与记者随意地聊着……
“我儿子自己想选计算机类的专业,可大家都报,我和他妈妈也不清楚将来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怎么样?”
“女儿考前有一段时间特别烦躁,我们给她找了心理医生来咨询,但她说用处不大,医生说的跟她想的不是一回事儿。”
“我们家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挺想知道哪些学校的助学金、奖学金多一些,或者能够贷款。”
“听说有的中学高考前请了大学的老师来做咨询,谈谈大学的专业和招生情况,我觉得所有的中学都应该在孩子中学毕业前讲一些这方面的情况。”
听来听去不免疑惑:大学的门如今是越开越大,考试改革的步伐也是一步接着一步,为什么家长的心却越揪越紧,想的事也越来越多?
在一家新闻单位工作的鲍玉林,孩子今年考高职院校,说起愈演愈烈的高考竞争,他认为很自然,无非就是能不能上大学要竞争,能不能上好的大学要竞争,能不能上一流的大学更要竞争。看来,大学的门开得再大竞争也在所难免。据悉,广东省招办曾经对孩子今年参加高考的家长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对其有意报考的高校情况知之甚少,不少干脆就是看牌子、看热门。看来,没有权威的机构提供对高校的科学评价结果,没有专门的指导招生、就业的中介组织,没有高校自己言而有信的长期宣传,即使是考得好,也未必上得好。
从去年新学期开始,教育部就与中国工商银行商定,启动高校助学贷款制度,并且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沈阳、西安、南京8个城市中央部委所属院校试点。
但是,事过一年后的今天,记者问起家长们对这项工作的了解程度,竟然是知者甚少。看来,没有广泛、深入的宣传,没有对这项工作进展情况的及时公布,一个好的政策的效果还是要打折扣。
提起考前家里的气氛,考场外不少家长都认为,考前思想上出了问题,家长想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不说又觉得有必要说,孩子着急,家长也急。据了解,在我国大中型城市中,中学开设心理咨询的寥寥无几,更不要说有针对性的心理治疗。看来,就算是应对考试的工作做的再好,因为一个小小的思想“疙瘩”,也可能前功尽弃,更何况,心理健康与否对一个人今后成长的影响远胜过一次高考。
大到教育部近年来出台的种种高考制度改革措施,小到高考语文试题中作文题的变化,考试改革所做的许多尝试,家长们看在眼里,但是,考场外的一番交谈,又不得不让人感言:
高考,怎一个“考”字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