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列表:
高考怎样才能退烧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0-07-14

  2000年高考的烟火已悄然散去,而那一幕幕车水马龙、喧嚣繁杂的火热场面却使人久久不能忘却,吸氧吧、住饭店、防噪音、守校门已成为今年高考的“四大景观”。

  今年北京地区参加高考的考生有5.6万人,陪考的家长竟达11万人,考生与陪考家长的比例大于1比1.5。高考三天期间,家长们可谓用心良苦:有家长想不通考场为什么没安空调,“我们自己花钱安一个可不可以?”有家长提出,“我们能自己带两个电扇吗?一个自己用,一个给监考老师。”有些家长甚至集体封堵考场周围可以行车的马路,以保证孩子有个安静的考试环境……

  紧跟着家长的是社会各方的“举措”,媒体、宾馆以及蜂拥而上的网络和商家。有人将这一独特的现象戏称为“中国高考总动员”。

  在老师、家长以及全社会聚焦的高热下,对于广大考生而言,高考这座独木桥就像是绷紧的弦,丝毫不敢松懈,同时也不堪重负,再紧绷下去会如何?

  ■今日主聊

  肖川(以下简称肖):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副教授

  徐岫茹(以下简称徐):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达兰(以下简称达):记者

  ■高考压力从哪儿来

  达:按说现在高考的录取率越来越高,又扩招又开设春季考试,上大学不再像过去那么难,可是给人的感觉却是高考压力一年比一年大,今年考生待遇都升格为吸氧了,真不敢想象明年会怎么着。

  徐:现在的独生子女本来就金贵,加上父母不肯示弱的攀比精神,一切都不像过去那么轻松、从容了。

  肖:听说有的家长自发地将考场周围的路封了,不让过车,以保持安静,但是这个地方没有禁止行车,为什么不让走呢?媒体还当做是正面报道,不认为是违法行为,因为人们对考生和家长表示了充分的理解。

  达:我们报社副总编让我带来一封信,他刚刚收到一位署名镡潺的考生写于高考前夜的一封信。他说他打开语文书“看到了满页横竖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朝我扑来……明晨我将奔赴刑场与夏瑜同样血溅于康大叔们的横刀下……”

  这个孩子的语言肯定是偏颇的,但你想一下这是他在高考前夜“百忙之中”写下的,想一想孩子们的压力有多大!一旦考不好又该会怎样?

  肖:现在的高考竞争是这样的:不一定能考上大学的,家长在努力使他考上大学;确保能上大学的,家长就努力确保他考上重点大学。也就是说,竞争的不只是文凭,还有名校,竞争的激烈程度依然没变。

  徐:现在家长们还应该认识到,考生已经是成年人了,自己可以对自己的事负责任。高考这件事,孩子有困难,应该是孩子求助于父母,而不是现在父母求着孩子住饭店什么的。

  ■家长也要有一颗平常心

  徐:现在不少父母连自己的事业都顾不上,专心为子女做“老黄牛”。时代不同了,越是这样,家长在孩子心里越没权威,孩子对家长也不够尊重。其实父母不用一味用钱埋孩子,只需要潜移默化,给孩子一个成功人生的榜样,剩下的由孩子自己去选择,去实现。

  达:我理解家长们的心情。我们的社会变化剧烈,生存的危机感也随之而来,你不知道下一分钟会发生什么,人们拼命寻求稳定和保障。

  肖:可以说教育是计划经济中最后一个顽固的堡垒———毕竟学校仍是比较敏感的领域。

  达:采访中,我们也看到并非所有的家长都往这个牛角尖里钻。其中之一说:为人父母,首先要自己活出一个成功的人生,以免把自己的失败感、失落感、缺乏成就感、危机感不知不觉转嫁到子女身上,以至于过分主观地去干涉属于他们的人生。

  ■给高考找个出口

  达:前两天我的一位同事和德国驻华使馆柏若望先生专门聊起此事。柏若望说:德国根本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他们就没有高考。获得高中毕业证书的都有机会进入大学,但是宽进严出和我们正相反。而且贫困生也没关系,不需要大家“救助”,你可以先工作两年,挣两年钱,再去读大学。他们的总理施罗德就是先工作后上学。

  徐:目前进行高教改革,政府该做的是如何切实实行好学分制,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给学生选课的自由和时间上的自由。国外许多国家的学分制是这样的,进入专业后只要求修满学分,学习的时间可长可短,不必一定学4年。如果是这样再扩招一倍、两倍都不成问题,升学率高了家长还紧张什么呢?

  肖:像有些学科,比方说数学可以用分级或分层的方法教学,例如分A、B、C三级,文科的考生学到A级就可以,经济类考生学到B级,理工类考生学到C级,这种分层教学也在逐步推进,这也是今后教学改革的方法。

  达:这就要求教学要因人而异。这是一种自己主动去争取的也适合自己的公平。

  刚才提到高考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竞争名校,能不能让名校多设几个分校方便大家考呢?而且现在有人提出能不能恢复过去的考试形式,就是参加完高中会考,拿着毕业证投考,由大学自主命题,这不就好多了吗?

  肖:这就涉及到办学自主权的问题。学校都希望有自由招生的权力,但又会面临公平、公正的问题,这个问题谁负责解决呢!而且分校是否有足够的师资也是问题。

  达:我想这种“高考现象”恐怕是一种发展到某一阶段出现的特有现象,最终将走向取消高考,大伙儿从高烧中痊愈。我们当然希望这一天早日来到。

  肖:社会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时,都要经历这么一个学历社会。工业社会人口流动大、效率高,如何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呢?靠学历是种简单的办法。

  社会不断发展,最终将进入能力本位社会,就是说学历仅是一种参考系数。

  能力本位社会比学历社会更合理,就是当大家都有学历的时候,那用什么来更好地分配社会资源,那就是凭借个人能力。这更合乎于市场经济,文凭只能说明过去,代表不了未来。

  “主角”有话要说

  石油附中饶沛:现在家长对孩子非常关心,我想他们还是有些不会关心我们,他们只是按他们能想到的去做了,并不过多地考虑是否真的对我们有帮助———如果我的孩子要考大学,我就跟他说:不管你考得上考不上大学,只要你努力就OK了。

  北京12中马志强:我觉得作为父母尽力为他们的孩子安排更好的考试环境没错,而作为学生则相应有了一定的压力。

  北京四中付丽颖:这可能跟我们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有关系吧。过去哪有这么多事呀,我想造成这种“大场面”的因素很多,但主要还是社会大环境促成的。我妈同事就说你看现在谁不送孩子去考场,你要不送你们家女儿,她准考不好。于是我妈就给我订了房,陪了我三天。一想到三天就要花千儿来块,要考不好怎对得起家长呢?

  师大附中吴晓韵:什么事都是物极必反,为高考特意做的事情太多了,同样会产生很大的副作用。我希望,各方面都能看得比较开,别把高考弄得像过生死关似的。高考只不过是我们的必经之路,必过的一道关,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说实话,我们都让高考搞疲了。